正文 土壤汙染防治形勢的再思考(1 / 2)

土壤汙染防治形勢的再思考

產經

作者:武琪

2014年4月,環保部和國土資源部聯合發布的《全國土壤汙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我國部分地區土壤汙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

但是,土壤汙染的問題不止這些,《土十條》應考慮的問題也不止這些。近日,本刊記者連線了長期研究土壤的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研究員陳能場。

被稱為“土十條”的《土壤環境保護和汙染治理行動計劃》已由環保部提交至國務院進行審核,預計今年年內或明年初將會出台,社會各界期待甚高。

陳能場稱,“土壤汙染問題十分複雜,進行治理應抱以科學審慎的態度。”

土壤汙染不是單一問題

與大氣、水體的汙染不同,土壤汙染不僅來自大氣、水體,還有農業耕作和自身性質的退化。工業廢水、廢渣、廢氣造成的土壤汙染往往是局部的、嚴重的;而大氣沉降帶來的土壤汙染則是大麵積而持續的。

比如,2010年全國大氣的鎘排放達2186噸,導致全國耕地土壤鎘平均增加0.004mg/kg,按照這個速度,隻要50年我國耕地土壤重金屬含量就會超過目前的土壤環境質量標準(0.3mg/kg)。

美國《科學》雜誌2010年發表的一篇文章指出,30多年來,中國耕地土壤的酸度增加6倍,而動物源有機肥料也會增加土壤重金屬含量,對鎘而言,我國耕地最大的汙染源還不是大氣沉降,而是動物源肥料。汙染源控製應該是土壤汙染治理之前最重要的工作。

土壤酸化會導致土壤中重金屬有效性的提高。農作物葉片能夠直接吸收大氣汙染物,尤其在酸雨條件下葉片對重金屬會增強吸收。

這也就不難理解,不少地區在土壤重金屬含量符合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的情況下,水稻、花生和蔬菜等農作物會出現重金屬超標的現象,且漸漸成為普遍現象。

土壤汙染情況比較模糊

土壤是種複雜的、多相的高度不均勻的環境介質。汙染物質通過大氣、水體等途徑汙染土壤,土壤耕作又使重金屬重新分布,最終在微觀上的田塊和宏觀上的區域上土壤重金屬汙染呈現高度不均勻的特性。以8km x 8km為網格(630萬立方千米)的最新調查數據(2014年4月17日全國土壤汙染狀況調查公報所發布的數據)依然難以說明我國土壤的重金屬汙染現狀,更遑論以此製定土壤汙染修複範圍。

我國目前土壤環境質量標準製定於1995年,雖然有些數值過寬(如鉛),但總體上是全世界最為嚴格的標準(特別是鎘和汞),按照這個標準,日本的稻田、英國的土壤汙染幾乎是百分之百超標的。

顯然,這個標準已經不能適應現實,以此判別土壤汙染、指導治理工作可能帶來誤導和混亂。目前新的土壤環境治理標準在修訂之中,離正式公布和執行尚有時日。

成熟的土壤汙染治理技術不多

當前,一些土壤汙染治理技術並不科學,比如土壤洗滌會破壞土壤結構,而且不進行水處理的話,會讓重金屬從土壤轉移到水體;“15~20厘米深耕翻土”隻是常規耕作而不是其所謂的“深耕翻土”,由於鎘等毒性很高的重金屬吸附在黏粒上,稻田犁底層沒有被破壞的情況下,這部分重金屬容易富集到土壤表麵。如果翻耕土壤打破犁底層會導致重金屬隨著水體下滲到地下水中;還有些地方正在推行的VIP+n土壤汙染防治的方法也有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