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光靠憤怒是走不遠的
有人說,世界就是一麵鏡子,當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如果你因為憤怒把它砸碎了,你也就看不到完整的自己了。
當我們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容易被情緒牽著鼻子走,一遇到稍不順心的事情,就輕易表現出自己的憤怒,甚至仇恨。但是,憤怒和仇恨不能解決任何問題。要進步,就需要反思,需要理解,需要寬容。
當年青澀而富有文藝氣息的柴靜曾這樣介紹自己:“火柴的柴,安靜的靜。”她的粉絲很喜歡這句自我介紹,因為他們覺得沉靜地燃燒這個意象,正符合柴靜既溫柔又犀利的風格。
正如她的自我介紹一樣,年輕時的柴靜,善惡分明,是一個典型的理想主義者。她骨子裏的“火”勝於她心中的“靜”,她急切地想要改造這個世界,一旦發現現實不如她的理想,她的心中就會燃起一陣火,渴望用更加完美的方式去改變它,於是很多時候讓情緒置於理智的上風。
2006年,一個虐貓視頻出現在網絡中,並火速傳播開來,很多網友看完視頻之後憤怒不已,對施暴者大加譴責。當時,柴靜帶著《新聞調查》節目組,經過多方打探,終於找到了這個虐貓事件的主角。采訪中她抑製不住心中的憤怒,提問顯得直接而尖銳。其中有一段采訪是這樣的:
“你為什麼要麵帶微笑?”她指的是,當事人踩貓的時候。
“我笑了麼?”當事人一臉茫然。
“你是說你都沒覺察到自己臉上帶著笑容?”她有些不可思議。
“是”
“你在發泄什麼?”
“仇恨,動物隻是替代品”。
“怎麼踩是他們給你的指令麼?”她繼續追問。
“不是”當事人毫不猶豫。
“那為什麼要選擇踩它的眼睛呢?”她步步緊逼。
當事人沉默了一會兒:“我不想回答。”
她想停止,可是又繼續發問:“那你當時聽到那隻貓的叫聲了麼?”
“當時頭腦一片空白,好像什麼都沒想過,也沒有感覺到什麼。”
“坦率地說你曾經有過極端的念頭嗎?”
“有過,我總感覺我內心受的傷,好像說任何人都幫不了我,這些不談了,我不想談這些。對不起。”當事人的內心似乎很痛苦。
雖然她一直秉持著報道的客觀公正性,但是有時候她的近乎嚴苛和尖利的提問還是暴露了她的情緒。有一次,在做了關於違法征地的采訪後,她忍不住在筆記本上寫:“太沒有道德了!”
她的恩師陳虻早在招她進央視的時候,就看到了她性格中的這一弱點,所以一開始他就對她說,“做人要寬厚”“寬容的基礎是理解,你理解嗎?”
後來,她遇到的人和事越來越多,采訪的經曆也越來越豐富,再翻開以前的采訪日記,她才真真切切地領會到恩師當年的良苦用心。她意識到,光靠憤怒是走不遠的,唯有寬容和理解才能深入人心,化解一切的矛盾。所以,再往後,做節目的時候,她時常問自己:“你理解嗎?”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們每天都有可能被各種各樣的事情激怒,憤怒是在所難免的。但是光有憤怒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雖然怒火的宣泄或許會幫助我們一時地解除或者緩解心理上的壓力,帶給我們一時的安全感或者是痛快感。但是當我們把所有的不滿付諸行動後,傷害就會隨之而來,進而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會越來越遠。而要想減少傷害,拉近彼此的心靈距離,最好的方法便是寬容和理解。
一個充滿智慧的人,知道如何控製自己的情緒。他懂得適時地忘記他人的不足和過錯,不憤怒,不記恨,以一顆寬容大氣的心麵對所有的一切。
阿拉伯著名作家阿裏,有一次和朋友吉伯、馬沙一起外出旅行。當三人行到一處山穀時,馬沙不小心失足滑落,朋友吉伯反應敏捷,一把拽住他,奮力向上拉,終於讓他脫離險境。後來馬沙在附近的大石頭上刻下:“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我一命。”
這之後,三人又向前走了幾天。一天,來到一處河邊,吉伯因為一件小事和馬沙吵了起來,憤怒的吉伯一氣之下扇了馬沙一巴掌,馬沙很傷心,但是他沒有還手,而是跑到不遠處的沙灘上,寫下:“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馬沙一耳光。”後來他們旅行結束時,好奇的阿裏禁不住向馬沙問道:“你為什麼要把吉伯救你的事刻在石頭上,而把吉伯打你的事寫在沙上?”馬沙笑著回答說:“我永遠感激吉伯救我,至於他打我的事,我會隨著沙灘上字跡的消失而忘得一幹二淨。”
馬克·吐溫說:“紫羅蘭把它的香氣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腳踝上,這就是寬容。”寬容是一種大美。廣闊的天空容忍了雷電風暴一時的肆虐,才有了風和日麗;深邃的大海容納了驚濤駭浪一時的猖獗,才有了浩渺無垠;茂密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強食一時的規律,才有了鬱鬱蔥蔥;大度的人寬容了芸芸眾生一時的憤怒,才有了和諧美好。
2.不執著於一分一秒的得失
人生是一條漫長的路,在這條路上,我們會遇到荊棘,也會邂逅鮮花,更會遭遇狂風暴雨,偶爾也會有豔陽高照的時候,但所有的一切都隻不過是過眼雲煙。如果我們太過執著於一分一秒的得失,那麼我們注定走不遠。
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周國平曾說:“一般來說,人的天性是習慣於得到,而不習慣於失去的。呱呱墜地,我們首先得到了生命。自此以後,我們不斷地得到,從父母得到衣食、玩具、愛喝撫育,從社會得到職業的訓練和文化的培養。長大成人之後,我們靠著自然的傾向和自己的努力繼續得到:得到愛情、配偶和孩子,得到金錢、財產、名譽、地位,得到事業的成功和社會的承認,如此等等。當然,有得必有失,我們在得到的過程中也確實不同程度地經曆了失去。但是,我們比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應該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應該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仍不免感到委屈。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
2009年,柴靜參加首都女記者協會演講大賽,發表了一場名為《認識的人了解的事》的著名演講,其中提到這樣一個故事:“七年前,我問過一個老人,我說你的一生也經曆了很多的挫折,你靠什麼來保持你年輕時候的情懷。他跟我講有一年他去河北視察,沒有走當地安排的路線。然後他在路邊發現了一個老農民,旁邊放了一副棺材,他就下車去看。那個老農民因為太窮了,沒錢治病,就把自己的棺材拿出來賣。這個老人就給了他五百塊錢讓他回家。老人說我給你講這個故事的目的是告訴你,中國大地上這樣的事情是無窮無盡的,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要執著。這個人叫溫家寶,前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
翻開柴靜的人生履曆,我們可以清醒地感悟到,她不拘泥於別人的人生模式,更不執著一分一秒的得失。1976年,柴靜出生於山西晉南小城臨汾一個的大宅子裏。19歲大學畢業的時候,她放棄了在別人看來既穩定又舒適的鐵路局工作,去長沙當了一名電台主持。1998年,22歲的柴靜,順利地當上湖南台綜藝部副主任,成了湖南最著名的主持人之一。但是她不甘心讓自己的生命就這樣達到頂峰,於是放棄了已經擁有的光環,辭職到北京廣播學院埋頭做起了學生。當時很多人不理解她為什麼要前後數次放棄大好的前程,對此她表示自己從來不在意,“生命不是一張屬於你的床鋪,生命有時就在一瞬之間”。她沒有顯赫的家庭,沒有名校的支撐,隻有一份對於夢想的執著追求,讓她成為央視最著名的記者,公知女神。
有人喜歡把人生比喻成一場馬拉鬆,有時候起步快,跑贏了一步,有時候我們跌倒了,跑輸了一步,但是暫時領先不代表大有希望,暫時落後也不代表沒有機會,一步贏了不算贏,一步輸了不算輸,隻有堅持到最後才叫贏,笑到最後才叫笑。
真正的智者,真正有抱負、理想遠大的人,不會計較一分一秒的得失,因為他們的眼光往往投向更遠的地方。
著名香水品牌雅詩蘭黛在美國本土發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在進軍具有“時尚天堂”之稱的法國時,卻遭遇了滑鐵盧。當時雅詩蘭黛的香水擺上法國的化妝品櫃台時,法國人根本連正眼都沒有瞧一眼。倒是有一些愛占小便宜的法國小市民,喜歡在店裏假裝試用產品,趁機倒很多的香水在自己身上,然後不說一句話揚長而去,甚至還有些人會接二連三地來店裏噴香水。漸漸的,店員們有些看不慣了,她們開始向雅詩蘭黛抱怨,一定要想辦法來製止這些貪便宜的人。
但是,創始人雅詩蘭黛卻搖搖頭說:“你們的這些想法都不對,我們不但不能張貼警示語,反而要盡量讓這些人用香水,不要在乎她們占的那點小便宜。因為正是這些占小便宜的客人,會把香味帶給真正的買家。”於是,在最初的幾個月裏,盡管一直處於虧損狀態,雅詩蘭黛卻一直堅持著。後來,果真如她所料,店裏的客人越來越多,那些最初貪小便宜的人不但買走了香水,還紛紛把它推薦給自己的親朋好友。很快雅詩蘭黛在法國的名氣越來越大,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終於順利進軍法國市場。
雅詩蘭黛之所以能夠越走越遠,靠的正是不執著於一分一秒的得失。
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時候我們站在頂峰,有時候我們又跌落至穀底;有時候我們春風得意,有時候我們又失意頹廢。縱觀所有的一切,無非是兩個字:“得”與“失”。如何正確地遊走於得失之間,成了一個難解之謎。可是認真一想,其實又很簡單,無非又是兩個字:“看淡”。但是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沒能明白這兩個字。
年輕的時候,很多人意氣風發,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但是一旦和現實接軌,他們才發現生活中有許多的不完美,有時候付出了一些東西,卻不能得到回報;有時候明明已是自己的東西,卻又無端失去……總之,生活中的點滴得失,讓他憤怒、懊惱、牢騷滿腹……於是他苦苦糾結於這些得失之中,鬱鬱寡歡,不可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