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裏夫人說過:“路要靠自己走,才能越走越寬。”人生是一張單程的車票,一去無返,我們能做的隻有不斷努力,我們能依靠的隻有自己,靠自己的理解,靠自己的意誌,靠自己的追求……
很多剛畢業的大學生都曾抱怨過這樣一種窘境:高高興興去公司實習,可是辦公室裏的前輩既沒時間管你,也沒有耐心告訴你該怎麼做。他們隻是不斷地把任務分配給你。於是不出兩個月,很多年輕人都離開了。長輩問他為什麼,他們回答說:覺得前輩不好,學不到東西。
其實,不是前輩不好,是他們自己不夠積極。職場不像學校,前輩沒有義務手把手教你,一切隻能靠自己。要想在短時間裏獲得進步,自己就得積極主動,凡事自己多鑽研,不要等著別人來催的時候才想到自己沒做好。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匹拖著馬車的馬,外界的力量就像是一條鞭子,雖然當鞭子揚起的時候我們會跑的更快一些,但是在沒有鞭子的情況下,甚至更多的時候,我們前行的遠近最終靠的是自己,隻有奮力揚起蹄子,向前奔跑,我們才能到達想去的地方。
3.工作中不怕吃苦,不怕付出
冰心說:“成功的花,人們隻驚羨她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成功屬於能吃苦的人。
同行眼中的柴靜,是一個能吃苦的姑娘。
剛進央視那會兒,柴靜在采訪前,一定是要求自己花很長時間準備做足功課的。有時候,采訪完了夜裏編片子編到三四點,然後送到台裏。柴靜是臨時工,進不了大門,隻能請導播到大門口來接帶子。當時柴靜住18樓,回去太晚電梯停了,好不容易爬上去,編導打來一個電話說有問題就再爬下來。
有些時候,人們不願吃苦,並不是真的受不了“苦”本身,而是計較著“苦”的背後,計算著究竟是付出多,還是收獲大。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不吃苦就別想成功。
2012年,影視演員宋佳獲得了電視界最專業最權威的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的“最佳女主角獎”,也被評為金鷹獎“觀眾最喜愛的電視劇女演員”和“最佳表演藝術女演員獎”,這些榮譽的獲得意味著她得到了圈內圈外的一致認可,也意味著她努力付出後的成功。
當年宋佳拍《闖關東》時,當地的氣溫隻有零下三十多度,宋佳演唯一的女土匪。有天拍完特別累,她和一些工作人員擠在一塊烤火,結果坐在椅子上就睡著了。醒來後頭特別疼,她知道自己著涼了。勉強睜開眼睛看看身邊的環境,看看身邊這幫人,突然想:我這是在幹嗎呢?我為什麼要把自己弄成這樣啊?那一刻感覺非常委屈。但是對於這種責問也就是一瞬間,因為當她再度走進片場時,她又變的認真而且激情四射起來,宋佳心裏清楚,作為一名演員,自己還有更多的事情要去完成,不能因為自己還耽誤拍戲的行程。
《闖關東》播出之後,宋佳總是會遇到讓自己心動的角色,對於職業的熱愛促使她接連拍了一部又一部,她沉浸在創作的快樂中,忘了問自己“累不累,要不要休息”。宋佳說:“表演的時候,我什麼都不怕。無畏無懼,百無禁忌。別跟我聊尺度,隻要是角色需要的,我就必須為她服務。我不能因為自己的想法而影響角色,這是缺乏職業道德的。”
我們往往隻看到別人輝煌的結果,而忽視了輝煌結果後麵所隱含的艱辛過程。很多時候我們也隻想得到輝煌的結果而不願付出艱辛的勞動。都說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不經曆風雨,怎麼見彩虹。要想取得輝煌的成就,必須付出比常人更多更辛苦的努力和勞動。
和張藝謀及《我的父親母親》的相遇,使她完成了從女學生到女明星的轉變,而和李安及《臥虎藏龍》的相遇,則讓她完成了從國內明星到國際巨星的蛻變。娛樂圈中從不缺乏優秀的演員,但是能夠像章子怡這樣成功的卻為數不多。
她說:“我沒有辜負任何一次機會,任何一個人給我的任務,我都超額地完成了,所以我有今天。”
1999年,由張藝謀導演推薦,她主演了著名華人導演李安的武俠大片《臥虎藏龍》,出演叛逆格格玉嬌龍一角,與周潤發、楊紫瓊等華人巨星“大打出手”。她憑借超強的韌性及拚勁完美的詮釋了玉嬌龍這個角色,在影片中,我們看到更多的是女主角的飛簷走壁、刀光劍影,超時空、超理念的特技打鬥。然而背後的艱辛卻鮮為人知。章子怡曾回憶說:我是因出演《臥虎藏龍》一片而揚名海外的。當初我被選進劇組時,還不知道玉嬌龍這角色是否屬於我,隻能窩在片場裏,不停地練劍練書法。每天都有很多女孩,為玉嬌龍這個角色試鏡。那時,我很絕望,母親天天都給我打電話,鼓勵我“頂住壓力,隻講付出,不談回報。”於是,每次試拍武打戲之前,我都叫武師先把動作告訴我,我提早練,一天打鬥10個小時,昏天黑地,終於得到了這個角色。
2013年,章子怡憑借《一代宗師》摘得亞太電影大獎、亞太電影節、亞洲電影大獎等10座影後桂冠,並由此成為首位囊括華語電影金雞獎、金像獎、金馬獎、百花獎、華表獎的大滿貫影後。成功的背後,是章子怡不懈的奮鬥。《一代宗師》拍攝時間長達三年,全國各地取景個拍攝,章子怡為了堅忍倔強的宮二這個角色沒少吃苦,零下二十幾度打點滴堅持拍戲。
《真心英雄》中唱道:“把握生命裏的每一分鍾,全力以赴我們心中的夢,不經曆風雨怎麼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中國有句古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們不要隻是羨慕別人的成績或榮譽,而應該多了解別人的付出和艱辛。如果我們能在麵對困難時,咬緊牙關,全力以赴,那麼我們也會從一個無名小卒成長為令人豔羨的“明星”。
生活是一條行駛在海洋中的船,我們經常會遭遇電閃雷鳴,但是隻要我們不怕吃苦,勇往直前,那麼不管是遇到什麽大風大浪,或是急湍暗礁,我們也能從中脫險,進而彈奏出美妙的樂章。
4.耕耘本身就是收獲
巴西著名哲理作家保羅柯艾略,曾在他的著作《少女布萊達靈修之旅》中寫道:“對人生,有兩種不同的態度——建造或者耕耘。建造者實現目標可能要花費多年,但終有一天會完工。那時他們會發現自己被困在親手築成的圍牆裏。在收獲的同時,生活失去了意義。選擇耕耘者則需要經受暴風雨的洗禮,應對季節的變換,幾乎從不歇息,他們允許人生充滿不考慮未來、不考慮收獲的冒險。”
建造者時刻關注離自己的目標還有多遠,時刻考慮著我這樣做會不會有收獲,而耕耘者隻問耕耘,不問收獲,他的人生信條是耕耘的過程就是收獲。
有一天,記者采訪柴靜:“對你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有何心得可以與他人分享?”
這位著名記者笑了笑:“我不知道我有什麼成就,這隻是外在評價。我剛入台時,招我進台的陳虻對我說過,‘隻問耕耘,不問收獲。’很多年下來我才明白,耕耘本身就是收獲。”
有一則經典廣告詞寫道:“人生就像一次旅行,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可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隻關注是否到達目的地,而忘了欣賞路邊的風景,目標下麵的功利心遮蔽了我們尋找快樂的雙眼。
隻管耕耘,不問收成,無論是天晴還是下雨,我們都會怡然自得,而不會患得患失。
1924年胸懷抱負的梁思成遠赴美國,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係學習。在留學期間,他一直和父親梁啟超通信,期間他經常向父親述說自己在學習上的困難、進步、心得等。在建築係學習了3年後,有一天,他給父親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我已經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了3年,可是我覺得自己每天都在畫圖繪製,真害怕有一天我會成為一個畫匠,而不符自己當年的理想。”
梁啟超看完之後很快回信道:“今在學校中隻有把應學的規矩,盡量學足,不唯如此,將來到歐洲回中國,所有未學的規矩也還須補學……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兩句話:‘莫問收獲,但問耕耘。’將來成就如何,現在想他則甚?盡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裏是哪裏,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
父親的教誨,讓梁思成茅塞頓開,於是一心一意潛修建築。後來,聽從父教“莫問收獲”的他成了中國建築學的開創者和奠基者。
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工作中,讓我們秉持一份“但求耕耘,莫問收獲”的生活態度,在耕耘的過程中用心去欣賞沿途的風景,用心去留意人生的腳步;但求耕耘,莫問收獲;重在參與,重在付出,早晚你會發現人生的意義就在於追求的過程中。
人生的本質不是不斷地取得收獲、到達目標,而是享受人生每一個過程。如果在意收獲,人生一切的豐富多彩、波瀾壯闊、曲徑通幽就會被簡單化為一個個幹巴巴的目標與收獲。人生中本可不斷出現的快樂就被我們刪減為達成目標時的瞬間快樂。就是說,我們丟失了人生中的九成快樂,卻孜孜不倦地追求著那一成的快樂。
在英國倫敦,有一位殘疾青年在完成一係列的壯舉之後卻自殺身亡了。
很多人不解,後來有記者了解到有記者了解到,在斯爾曼11歲時,他的父母在攀登乞力馬紮羅山時不幸遇難。父母臨死前留給斯爾曼一份遺囑,希望他能像父母一樣登上世界著名的高山。
於是為了完成父母的遺願,斯爾曼開始了追逐目標之旅:9歲時,他登上珠穆朗瑪峰;21歲時,他登上阿爾卑斯山;22歲時,他登上乞力馬紮羅山;28歲前他登上了世界上所有著名高山……可是當他實現全部目標時,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絕望。在他的自殺現場,有一份遺言:“當我攀登了那些高山後,我就感到無事可做了……”
其實,如果斯爾曼不把登完所有的高山僅僅看做目標,而是享受登山的過程的話,他就不會陷入絕望。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其實都和斯爾曼一樣,習慣把一個個階段性收獲當成人生目標。比如,在年輕時容易把獲得最心儀的愛人當成人生目標;年齡稍大點又把在城市有套房子當成人生目標;中年時容易把事業有成當成人生的目標……而當付出不能獲得預期的收獲時就會痛苦甚至絕望!我們之所以感到痛苦和不幸,就是因為我們太在乎目標的實現了。
《老人與海》中,桑提亞哥老人出海打漁,雖然最終拖回的隻是一條魚骨頭,可是他卻依然自信樂觀,晚上又夢見了獅子。這份頑強和執著,已經使他不朽而偉大了;曹雪芹創作《紅樓夢》時“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期間經曆了家族興亡轉折,飽受了世間人情冷暖,過著一貧如洗的艱難日子,但是他毅然筆耕不輟。雖然,最後他未能在有限的生命裏享受到碩果帶來的喜悅和榮譽,但是《紅樓夢》在世界文學發展史卻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梵高,短暫的一生,癡迷於藝術,身前他的畫作得不到世人的認可,一生就賣出過1幅畫,但是死後,他的向日葵係列卻受到全世界的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