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努力,不斷尋找可以超越的未來(1 / 3)

1.聰明人要下笨功夫

2015年初,柴靜推出空氣汙染深度調查《穹頂之下》,引起了社會上下的強烈反響。

但是為了製作這個視頻節目,柴靜可是下了不少功夫,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因為這個時候柴靜已經是一個媽媽,可想而知作為一個年輕的母親,全程投入這個巨大的工作項目中是要付出怎樣的艱辛?柴靜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2014年這一年我拜訪了國內外多家研究大氣汙染的學術機構,去了一些汙染嚴重的現場調研,調查了背後的執法困境。接觸了******發展研究中心、國家發改委能源所、工信部產業司、環保部等職能機構,也去了倫敦、洛杉磯這些曾經汙染嚴重的城市,想找到一些空氣汙染治理的教訓與經驗。”為了讓這個深度調查更富有說服力和科學性,柴靜可謂是與環境有任何相關聯的專家學者、政府職能部門,甚至是國外的專家,環保部門都有過詳盡細致的采訪調查。

柴靜還表示:“我自己曾經對霧霾無知無覺,現在我對空氣有我的愛惜,所以我去找適合我的方式,比如盡量不開車,比如參與公眾參與立法研討會,與揚塵的工地交涉,打環保舉報電話12369,要求餐館安裝上法規要求安裝的設備,要求加油站維修油氣回收裝置。當前《大氣防治法》正在修訂,我將采訪的資料和稿件都發給了全國人大法工委,希望能為法律修訂帶來一點參照。他們逐字看完,附上建議,返還給我,並打電話表示感謝,說會在修訂時考慮相關問題。我將稿件也發給了正在製訂國家油氣體製改革方案的小組成員,得到的反饋也讓我很意外。他們提出的唯一意見是,如果篇幅不限,可以談得更多。”

當然,任何的付出都會有回報的。就是因為柴靜如此的肯下苦功夫,笨功夫,才有了讓全社會反響強烈的深度調查報告《穹頂之下》的問世。

著名學者胡適曾說,“聰明人下笨功夫。”笨功夫不僅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精神。柴靜說自己剛進央視主持《東方時空·時空連線》時,極為痛苦。因為她既沒有過硬的名校學曆背景,也不是新聞本專業出身。那時的她從蹲馬步開始學起基本功,流汗流血、風吹日曬,並且還采用最笨拙的辦法,像螞蟻一點一點地搬運食物一樣,竭盡全力地去學習。很多時候經常自己做策劃,觀摩同行的節目,上機編節目,熬夜到淩晨三四點是常有的事。

盡管新聞之路布滿了艱辛,可她還是一步一個腳印,從最基本的開始,一點點成長到今天的樣子。做事先蹲馬步練基本功就像蓋房前先打地基,地基打的越牢,樓才能蓋的越高。

英國哲學大師維特根斯坦說過:“天才的身上並不比其他任何人有更多的光,但是他有一個能將光聚集到燃點的特殊透鏡。”這個特殊透鏡,便是腳踏實地,肯下笨功夫,並且持之以恒。

著名國學大師錢鍾書先生,年僅19歲便考入清華大學。據說當時年紀輕輕的他,國文、英文水平俱佳,記憶力驚人,有“照相機”般的記憶,使不少同學佩服得五體投地。

但是他雖然聰明,卻也懂得“越是聰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進入清華大學之後,他下決心“橫掃清華圖書館”,幾乎天天泡在圖書館裏,品讀古今中外書籍,其逛圖書館之勤,幾乎無人能及。所以,入學時間不長,他的稟賦和學養,便顯露無遺,很快成了清華園中的大才子。

20世紀50年代時,錢鍾書在在文學研究所工作。當時的一些年輕同誌後來回憶說,他們每次進入線裝書庫,幾乎都會見到錢鍾書。他通常是拿著鉛筆和筆記本,不斷地翻檢書籍,不斷地抄錄、作筆記,常常不知不覺地就過了半天。有時候,他們向他詢問書籍的位置時,他總是能夠準確地說出這些書的插架所在。當時文學研究所館藏的線裝書十分豐富,但是許多線裝書的借閱卡上隻有錢鍾書一個人的名字。

說起錢鍾書的勤奮,他的夫人楊絳先生深有感觸,她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鍾書撰著《管錐編》時,我為他整理、檢點筆記本,整整費了兩天工夫,裝了幾大麻袋。《管錐編》印出的書雖然隻是5本,可是鍾書為它作了多麼長期、多麼深厚的學術積累!”

有人說,能夠到達金字塔頂端的隻有兩種動物,一種是雄鷹,靠自己的天賦和翅膀飛了上去。還有一種動物,就是蝸牛。不過與雄鷹不同,蝸牛是一步一步爬上去的。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習慣把自己比喻成蝸牛,他說:“蝸牛從底下爬到上麵可能要一個月、兩個月,甚至一年、兩年。而且,這個過程絕對不是一帆風順的,一定會掉下來、再爬。但是,蝸牛隻要爬到金字塔頂端,它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它收獲的成就,跟雄鷹是一模一樣的。”

在談到自己的成功的秘訣時,俞敏洪表示成功沒有捷徑,隻有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看到曙光。

他說自己是一個不夠聰明的人,從小學到高中,就沒考進過前20名,高考考了3次,在北大畢業時是班上的倒數第5。但是,他說,雖然自己不聰明,可是肯下笨功夫。小學時,老師讓學生背誦課文,聰明的學生一天就能倒背如流,盡管他需要一周時間,但他也都能背誦了,而且一年後才忘。

從北大畢業時,俞敏洪講了一番話,至今還在北京大學廣為流傳:“同學們我追趕了你們5年,加上病一年,一直沒有趕上大家,但是請同學們不要放棄我。你們5年做到的事情,我做10年,你們10年做到的事情,我做20年,你們20年做到的事情我做40年,如果這輩子實在是趕不上大家,我會保證身體健康,心情愉快,到了80歲以後,把你們一個一個都送走了,我再走。”

國學泰鬥季羨林曾說:“人生沒有捷徑,一步一步地走,才走得最快。”一個人如果能一心一意地做某件事,並且腳踏實地地走好每一步,那麼必然沒有做不好的事情。

很多人認為聰明的人才會成功,其實,事情恰恰相反。現實中,聰明人很多,但能成功的很少,究其原因,不肯下笨功夫。很多人好高騖遠,自命不凡,但是卻不肯從最基礎的事情開始做起,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於是終其一生,也不能登上金字塔的頂峰。

愛因斯坦的好友貝索,思維敏捷、鑒別能力強、知識淵博。愛因斯坦說他是“在全歐洲都找不到第二個的知音”。在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的過程中他曾經給予了很多有力的啟示。但就是這樣聰明的一個人,卻一輩子也沒有大的建樹。有人問愛因斯坦原因,愛因斯坦打了一個比喻:“貝索是靈活、敏捷、討人喜愛的蝴蝶,卻又像蝶兒那樣少了專注的精神,在某個地方稍作停留便飛走了,而我像一隻愚笨的鼴鼠,挖起洞來心無旁騖。”

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像貝索一樣的人,做事情不肯下笨功夫,最終浪費了天資“泯然眾人矣”。其實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個艱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來不得半點的馬虎,必須一步一個腳印,舍得下笨功夫。如果離開了下“笨”功,遇事一味求快、討巧,把成功的希望寄托於速成方法上,那麼就會偏離成功的軌道。

據說,著名球星貝克漢姆在每天訓練結束的的時候,都要比其他隊員晚走半個小時,在這半個小時內,他練習射門30次。一年下來,他比別的球員多出近萬次的射門練習,而他臨門一腳的功夫也是在這一萬次又一萬次的練習中“笨”出來的。

我國古代的著名大文豪們,也是在下“笨”功夫中獲得成功的。左思寫《三都賦》時,“磨”了十年,“文成,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司馬遷畢其一生,寫成一部“史家之絕唱”;曹雪芹寫《紅樓夢》,“披閱十載,增刪五次”……

在現實的生活中,大多的聰明人沒有得到太大的成就,原因就是從來沒有下“笨功夫,而那些能夠看透這點,並且能夠狠下心下”笨功夫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2.沒人有義務手把手教你,一切靠自己

美國著名企業家艾柯卡在自傳中寫道:“人們問我:‘你這輝煌的勝利,是如何取得的?’我往往想起了父母的教誨,那就是靠自己的奮鬥,盡量爭取受教育的機會,然後去幹一番事業。不要隻是站在那裏不動,要幹出點事來。雖然不是輕而易舉,但隻要你鍥而不舍,努力發奮,便會驚異地發現,在一個自由的社會裏,隻要你想得到,就一定能辦得到。”

一個喜歡挑戰人生未知極限的人是不會安於現狀、按部就班地生活的。北廣畢業後,柴靜並不滿足《新青年》中駕輕就熟的工作,於是進入了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的《時空連線》節目,做記者兼主持人。這對柴靜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改變和挑戰。在央視工作之前,柴靜沒有受過什麼挫折,但是來央視做節目之後,一下就蒙了,不能指望別人手把手地教你,隻能自己不斷地摸索學習。

威廉·埃內斯特·亨利寫下這樣的名句:“我是我命運的主人,我是掌握我靈魂的船長。”命運要靠自己改變,因為自己才是一隻箭,若要它堅韌,若要它鋒利,若要它百步穿楊,百發百中,磨礪它,拯救它的都隻能是自己。

從《玉觀音》《一米陽光》《幸福像花兒一樣》《新上海灘》到《甜蜜蜜》《小姨多鶴》《甄嬛傳》,孫儷從一個青澀稚嫩的小姑娘蛻變成一個演技精湛的一線女明星,其中的成功,少不了自己的努力。

跳舞出身的孫儷並沒有學過表演,所有的表演經驗都是在十年的演藝生涯中,一步步摸索出來的。她說讓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的處女作《玉觀音》。進入劇組的第一天,她就失眠了,一次次地給媽媽打電話:“我演不好怎麼辦?”。為了演出女主角安心各種心理掙紮的表情以及離婚的痛苦、母性的柔情,19歲的她拿著北京地圖,滿大街找婦產醫院,去感受媽媽們在得到小寶寶後的喜悅。此外她還頻頻光顧家具城,觀察營業員如何向顧客介紹產品;為了給感情戲作準備,她把女主角與三個男主角的感情脈絡都用筆一筆一劃地梳理出來……

《玉觀音》,讓孫儷一炮而紅,但是孫儷並沒有自滿,她知道自己的演技仍需錘煉。後來她又接拍了《甄嬛傳》,堪稱演技大爆發。在這部電視劇中她飾演的甄嬛,十分傳神。但是成功的背後是她的刻苦努力。

在《甄嬛傳》飾演雍正皇帝的陳建斌對於孫儷的刻苦看在眼裏。他記得,當時孫儷每天要背五六頁的台詞,孫儷說:“都是A4紙大小的台詞啊,每天五六張,持續了差不多兩個星期。好在我功課做得比較早,一個月之前就開始背台詞了。而且台詞量非常多,都很文言文,要去背和感覺,光背詞還不行,得跟肢體和情感結合在一起,這個有難度,我也是在拍攝過程中慢慢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