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計稅軟件的開發與經營是在地麵飛奔的話,那麼,“西部軟件園”卻讓宋如華和他的企業飛了起來。幾乎是在一夜之間,托普成為中國西部名頭最響亮的高科技企業,各項扶持政策、稅收優惠和社會榮譽接踵而至。一個尚在空中的“西部軟件園”讓宋如華醍醐灌頂。他突然發現,中國商業的遊戲規則實在是非常神奇,有時候,你辛辛苦苦做好一個產品,不如在某個夜晚喊出一個新概念,財富的聚與散往往隨著大勢的搖擺而動。他意識到,財富鍾擺已經搖到了自己的麵前,此時若不及時伸手,將遺恨終生。他向同伴們引用《追求卓越》中的一句話說:“如果你不相信我們正在開啟大時代,你一定是個白癡。”5年的商海曆練,讓這個昔日純真的大學副教授已經非常老練和功利,他決心借用軟件產業和西部開發這兩大含金量無限的概念重新規劃他的“TOP夢想”。
1997年6月,四川省委書記和省長一起考察托普,當被問及有什麼要求時,宋如華提出,希望有機會上市,實現直接融資。
在1997年前後,上海、深圳兩大股市的上市指標基本上都為國有企業所壟斷,民營企業要想直接上市近乎天方夜譚。而另一個事實則是,很多上市的國有企業都是一些爛攤子,那些融到的資金僅僅被揮霍了一兩年,就再度陷入困境,最終成了一批“殼資源”。宋如華對省委書記和省長描述說,托普上市,一方麵可以用“新產業和新體製激活老的國有企業”,另一方麵則支持了像托普這樣的“新生事物”,正可以一舉兩得。很顯然,宋如華又一次把“改革概念”送到了政府手上,省領導當場表示支持。在省長的親自牽線下,一個“殼資源”很快被找到了,它是四川省自貢市的長征機床股份有限公司。這家老牌國有企業在1995年上市後,僅1年多後就報虧,每股收益從上市時的0.26元降為0.01元,已經失去了在資本市場上圈錢的“配股資格”。
托普收購川長征,最終成為一幕高潮迭起、充滿了血腥氣息的資本大戲。宋如華自此徹底轉型,從實業家變成了資本大玩家。
這起收購案從一開始就很受市場矚目,它被認定為中國民營科技企業“借殼上市”第一例,赫然是一個足金百分百的炒作題材。宋如華更是不斷提出新概念,一會兒是“托普將進入國家100強企業之列、成為中國三大軟件研發基地之一”,一會兒又宣布將把川長征做成“中國信息產業第一股”。於是,在股市莊家和傳媒的推波助瀾下,一家奄奄一息的機床工廠頓時被披上了一件金光燦燦的“高科技外衣”,讓人不可逼視。
與此同時,宋如華適時地組建了證券部。它被設在托普公司總部的頂樓,一般員工均不得進入。宋如華甚至在總裁會議上要求,“希望個別高層領導要有風度,不要幹擾操盤”。就在他的翻雲覆雨之下,股價一日三漲,扶搖直上。在宣布收購的1997年12月,川長征的股價為每股6元上下,到第二年的4月13日,股價已創下24.58元的曆史新高,漲幅達400%,市盈率近1900倍。宋如華在高層會上宣布:“我們今年賺了2個億。”
托普收購川長征,按照公告內容,它需支付1億元左右的現金。然而當時,托普的全年銷售額不過數千萬元,宋如華手中除了“西部軟件園”一塊招牌外,根本拿不出足夠的錢——能動用的錢都被他砸到了公司頂樓的證券部裏了。在這個過程中,這位“紹興師爺”盡展騰挪斡旋的空手道才幹。他時而宣布有廣西一家上市公司將出資5000萬元購買“西部軟件園”的品牌,暗示將在四川省外選擇“殼資源”;時而召開記者招待會表示將單方麵退出重組,過不久他又刊登“澄清聲明”,宣布一切尚在商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