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合點》共計31篇文章,分為三輯。每輯文章基本按寫作時間順序排列。第一輯“現象論”,11篇文章長短不一,但所談大都是當時軍旅文學發展中的某一焦點或敏感問題,順序讀來或許也能勾畫出一輪廓、一軌跡;第二輯“作家論”,八篇文章多可列入“長文”一類,所論也是相對有代表性的一些作家,尤其在幾個“重點個案”上我是下了功夫的,早的如1985年的“莫言論”,晚的如1993年的“三劍客”,不憚煩難,長期跟蹤,這也是我批評的一個“原則”!“擒賊擒王”,或者叫“綱舉目張”;第三輯“作品論”,11篇文章論及對象寬泛一些,但側重新人新作,而且我的基本批評態度是“對名家責之以嚴,對新人待之以寬”。三輯之外“遺漏”了部分比較重要的作家和作品,也是囿於篇幅和其它諸種因素的限製而不能一一收入,並不存在厚此薄彼的意思。
《我為什麼反對“下海”》一文是根據1993年5月我在《昆侖》編輯部一個座談會上的發言寫成的。因趕著發稿,行文比較倉促,措辭也許不乏偏激之處,但還是反映了我的基本立場。而且這也是自1992年秋季以後我麵對商風日熾商海滔滔所做出的深思熟慮的“選擇”,它是我為自己的行為所找到的“根據”。我把它原封不動地拿來“代序”,也表明我今天乃至今後的態度和立場。在我個人的“告別”與“開始”的銜接點上,這個東西很重要。
再交待一點,就是這部選集為什麼取名《尋找合點》。主要有三層考慮:一是此處滑用老例,用了我一篇文章的現成題目《尋找“合點”:新時期兩類青年軍旅作家的互參觀照》。這篇文章寫於1987年,所渭“合點”是基於我對“中國軍隊是一支農民軍隊”的認識而提出的,意在倡導民族性與當代性的交融、農民意識與軍人意識的彙合。這是我在相當一個時期內切入軍旅文學批評的理論支點,至今仍然堅持不輟。一是尋找理論與創作之間的溝通與“合點”,力圖使文學理論批評切實有用於創作,不做高頭講章,也不做隔靴搔癢,這也是我多年來從事文學教學和理論研究與批評的一貫追求。二是望文生義——既為選本,就是從幾個集子中“尋優拔萃”合而集之,如此而已。
跋至此,說了以上許多書裏書外的聯係和交待,我當然不會忘了我畢竟還是個幸運者,尤其在今天出版學術著作往往隻能帶來經濟負效益的困窘中,我竟然還能有幸再出一部文集,顯而易見沒有外力的支持與推動是不可想象的。為此,我感謝遠在海南島的古道熱腸的青年朋友張健平。
如果順利的話,此書出版正逢金秋,循此前推10年,恰是徐懷中老師首創軍藝文學係之際。當是時,35名學子八方來投,薈萃於京西魏公村,隨之各路名師大家前往耕雲播雨,點石成金,一時間騰蛟起風、九州震動。而今白雲蒼狗,物是人非,撫今追昔,感慨何深!——謹以此書獻給我的批評的“搖籃”首屆軍藝文學係和我的恩師徐懷中先生。
是為跋。
1994年8月8日於京西黑白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