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慎終追遠(1)(1 / 3)

一、企業文化是產生向心力的根源

《論語·學而第一》曾子日:“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曾子說:“謹慎送終,懷念遠祖,民眾的德行就歸於篤厚了。”終就是已經死去的人,遠就是遠祖。他們對社會有過貢獻,現在懷念他們是應當的,這種懷念,也給現在的人做出表率,於是民風就越來越淳樸了。

毛澤東在紀念張思德的祭文中說:“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我們還要和全國大多數人民走這一條路。我們今天已經領導著有九幹一百萬人口的根據地,但是還不夠,還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們的同誌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

中國人民正在受難,我們有責任解救他們,我們要努力奮鬥。要奮鬥就會有犧牲,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的。但是我們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數人民的痛苦,我們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過,我們應當盡量減少那些不必要的犧牲。我們的幹部要關心每一個戰士,一切革命隊伍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

“今後我們的隊伍裏,不管死了誰,不管是炊事員,是戰士,隻要他是做過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們都要給他送葬,開追悼會。這要成為一個製度。這個方法也要介紹到老百姓那裏去。村上的人死了,開個追悼會。用這樣的方法,寄托我們的哀思,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慎終追遠”的精神對於團結整個人民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

在企業中,老員工就是創業的先輩。如果企業還能記得他並把他們的故事作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講給新來的人聽,就會逐漸培養出篤厚的企業文化。大家就會覺得企業是有人情味的,大家不隻是打工,而是在做有意義的事情。

企業對待先輩的功勞念念不忘,可以從一個側麵反映企業管理者的德行是否崇高。一個“慎終追遠”的人,一定不會是一個忘恩負義的人。進一步說,這樣的管理者一定是一個守信用的、值得員工信賴的領導。

傳說秦朝末年時,漢高祖劉邦取得天下,返回故鄉的時候,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上去祭拜。由於連年戰爭,一座座墳墓上長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有的斷落,有的破裂,墓碑上的文字無法辨認。

劉邦非常難過。部下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最後,劉邦從衣袖裏拿出一張紙,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後向上蒼禱告說:“爹娘在天有靈,現在風刮得這麼大,我將把這些小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爹娘的墳墓。”說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麼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麵。劉邦高興得不得了,馬上請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而且從此以後,每年的清明節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後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並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劉邦贏得楚漢戰爭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不但會用人,而且通過自己的尊敬先輩的行為,成為一個眾望所歸的領袖;而項羽,就連自己的叔父項伯都暗地裏傾向劉邦。所以,劉邦的勝利是必然的結果,而項羽到死也未見得明白“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的道理。

很多管理者不能成為一個眾望所歸的領導,許多企業人心渙散,不能形成向心力,恐怕與缺乏“慎終追遠”的企業文化不無關係。不能做到這一點,企業靠什麼凝聚大家的心!有一句名言說:“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一個背叛自己先輩和傳統的人,就很難得人心。不得人心者何以擁有天下,不能得到員工的廣泛的支持的管理者,怎能管理好一個企業?站在公司長遠發展的角度,要特別尊重老員工、創業夥伴(他們的對企業所付出,是不不能用時間和金錢來衡量的),這樣才可能培養才出富有人情味的、篤厚的企業文化。企業管理是這樣,管理國家更不能缺少對前輩的尊敬。

王守仁是我國明代中葉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他自號陽明子、陽明山人,又曾創建陽明書院於越城,故世稱陽明先生,堪稱當時思想界泰鬥,心學的傑出代表。王守仁從小接受嚴格儒學教育,十五歲遊覽居庸關、山海關等山川形勝,十七歲至江西上饒謁見理學家婁諒,聽講朱熹格物之學。弱冠舉鄉試,學大進。好言兵,且善射,對兵家武事莫不精究。明弘治十二年進士,曆任刑部、兵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