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7章 別用健康換金錢(1 / 1)

美國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和埃德·迪納研究表明:人們並沒有隨著社會財富的增加而變得更加快樂,物質財富是一種很差的衡量快樂的標準。在大多數國家,收入和快樂的相關性是可以忽略不計的,隻有在最貧窮的國家裏,收入才是快樂的標準之一。

拋開這些抽象的理論不說,物質財富的進步有時確實使人們作繭自縛。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電話、傳真、電子郵件已經成為許多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不過,如果一項工作每天都麵對源源不絕的電子信息,就很可能產生“信息疲乏並發症”。許多企業界的經理人和信息業的工作者抱怨,每天必須接聽的電話和處理電子郵件造成精神上莫大的壓力。“信息疲乏並發症”甚至會造成長期失眠,嚴重影響健康。

很多人都是在年輕的時候用健康去換來金錢,到了年老的時候再用金錢去換健康。你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不管從事什麼樣的職業,你都不應該為了金錢而犧牲你的健康。一個人腦力的充沛,完全取決於身體的健康,而一個身體健康的人,他的才幹和效能,會超過10個體弱者的才幹和效能。例如,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曾經創造了兩項驚人的記錄:一是洛克菲勒成了當時全世界第一富豪;二是洛克菲勒活到了98歲。

叔本華曾經指出:“在一切幸福中,人的健康其實強過其他幸福。我們可以說,一個健康的乞丐要比疾病纏身的國王幸福得多。”的確,在生活中,人除了擁有身體以外,金錢、地位和權力……都是身外之物,當一個人擁有了健康,他就可能擁有人世間所有的財富。

領導者做人智慧:

人們並沒有隨著社會財富的增加而變得更加快樂,一個健康的乞丐要比疾病纏身的國王幸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