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管理者必須卓有成效(2)(3 / 3)

“我”能為公司貢獻什麼

德魯克說過:“一個人如果隻知道埋頭苦幹,總是強調自己的職權,那無論其職位有多高,也隻能算是別人的‘下屬’。反過來說,一個重視貢獻的人,一個注意對成果負責的人,即使他位卑職小,也應該算是‘高層管理人員’,因為他能對整個機構的經營績效負責。”

德魯克的觀點也正說明,隻有重視貢獻,才能使管理者的注意力不為其本身的專長所限,不為其本身的技術所限,不為其本身所屬的部門所限,才能看到整體的績效,同時也才能使他更加重視外部世界。

德魯克還提到,美國有一家頗具規模的公立科學研究所,該研究所的出版部主任早在該所成立時即服務於出版部,就因為他既不是科學家,也不擅長筆墨。因此,他主持出版的各種書刊經常受到批評,但訂閱的團體卻很多。

這位主任退休後,由一位科學家來繼任。從此該所出版的書刊麵貌為之一新,也具有了很高的學術水準。但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報刊的水準上去了,一向閱讀該所書刊的科學團體卻再也不訂閱他們的刊物了。研究所的人都百思不得其解,最後,還是一位與該研究所關係密切的大學教授道出了其中的原因。

那位教授對研究所的人員說:“你們的前任出版部主任出版的書刊都是為‘我們’而寫的,而現在的新主任,卻把‘我們’當成了寫的對象。你們不知道,你們的前主任常自問他能為你們所貢獻些什麼?在這個問題上,他認為他應該引發外界年輕科學家對你們所的研究工作產生興趣。因此,他特別強調研究所內的重大事件、重大決策,甚至於內部的爭執。他這樣做,曾經屢次引起你們所長的不滿,然而他始終堅持這一原則。他說你們的出版物是否成功,不在於你們愛不愛看,而在於有多少年輕而素質良好的科學家,因讀過你們的書刊而願意前來應征工作。”

德魯克認為,一個管理者提出“我能作出什麼貢獻”的問題,也能挖掘挖掘自己和員工在工作中尚未發揮的潛力。

美國某一商業銀行設有“代理部”,專門代理各大公司辦理股票債券的登記及交易業務,雖然其工作非常單調,卻是個贏利部門。

代理部保存有各發行公司的全部股東名冊,定期填送通知及發放股息,還要做其他各項類似的索然無味的工作。代理部一向這樣進行他們的工作,直到有一天,一位新經理上任了。這位新經理一上任便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我們代理部究竟能作出什麼貢獻?”

最終,這位新經理發現,代理部經常與各大公司的高級財務主管來往,這些人常握有各公司的存款、貸款、投資和撥存退休金等的決定權。於是,這位新經理認為該部門可以成為銀行其他部門的“推銷員”。從此以後,本來隻是一個文件處理性質的部門,一下子變成了該銀行最成功的推銷部門了。

德魯克還提到,一位年屆60而出任一家遍布全美的連鎖商店總經理的人一直是公司裏的二把手。這位二把手學財務出身,對數字特別在行,凡是公司的成本製度、采購、存貨、新設分店的財務調度,以及貨品運輸等,他都能掌握準確的數字。但他在日常工作中,對於自己要為公司作出哪些貢獻,及公司需要自己作出哪些貢獻,他腦海裏沒有明確的意識。

在上司突然去世後,這位二把手接任了公司的總經理之職,這是他從來沒有想到的。他在升任為公司總經理後開始自問:“我應該為公司作出哪些貢獻而使本公司有所改變呢?”經過一番思索,他得出結論,為公司培養明日的經理人才,就是他應該為公司作出的貢獻。

從那時起,這位新經理吃過午飯回到辦公室時,都會順路前往人事部門,隨機抽取八九份年輕幹部的人事資料。到辦公室後,他打開第一份資料,大致過目一下後,便會打一個電話,他在電話中說道:“羅經理嗎?我是總經理。你們分店中有一位姓鍾的小夥子,我知道你半年前說過要把他調職,好讓他增加一些推銷經驗。有這回事嗎?怎麼,還沒有調?這件事一定要抓緊辦,不能耽誤了年輕人。”

接著他再打開第二份資料,然後打電話到另一家分店:“史經理嗎,你那兒有一位陸某,年紀很輕,你過去建議要調他到會計部磨煉磨煉,是嗎?我從人事資料中發現你已經把他調到會計部了。史經理,你是真正在為本公司培植年輕人,我很高興!以後還要好好幹呢。”

每個星期,這位新經理都會看幾份材料,打幾個電話。雖然這位新經理在任沒有幾年就退休了。但是直到今天,該公司上下每一位主管,都把公司今天的發展歸功於他當年對青年經理的培養。

正如德魯克所說的那樣,有效的管理者一定要注重貢獻,貢獻不僅能讓管理者自己獲得成功,更能激勵組織中所有的人作出更多的貢獻。一個人人都注重貢獻的團隊,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攻無不克、戰無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