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京瓷”並不具備開發製造手機和複印機等終端產品設備所需的多領域的技術,即使在精密陶瓷方麵也不具備高水平的技術。但在稻盛和夫的影響下,京瓷全體員工在各自的崗位上天天鑽研創新、精益求精。最終,京瓷在廣泛領域擁有了尖端技術。
在稻盛和夫的領導下,京瓷不斷創新、精益求精的例子不勝枚舉。
京瓷在研製出生產電視機顯像管的“U字型絕緣體”後,主要為鬆下電子工業公司供貨。因為顯像管的電子槍要通過高壓電流,所以具有高絕緣性能的U字型絕緣體就成了電視機的核心部件,這一產品也奠定了京瓷發展的基礎。但就在U字型絕緣體供不應求、贏利豐厚的時期,稻盛和夫卻把目光轉向了正在崛起的電子工業領域,開始了各種新產品的研發,其中還包括研發U字型絕緣體的替代產品。
不能不說稻盛和夫具有先見之明,就在京瓷研發出U字型絕緣體的替代產品不久後,U字型絕緣體就被淘汰了,訂單全部轉向新開發出的替代產品。
如果當時稻盛和夫因贏利豐厚而滿足於單品生產,不及時開發新產品,有可能在創業不久就陷入進退維穀的困境。
稻盛和夫的創新精神還表現在他一直在追求陶瓷所具有的一切可能性,稻盛和夫相信“陶瓷的應用不會局限於電子工業領域”,所以他積極探索新型陶瓷在其他產業的應用。
稻盛和夫深知,陶瓷耐高溫,其硬度僅次於鑽石,不易磨損。他也深信陶瓷的這種性質應該適合於在快速磨損的地方使用。
當時紡織行業的尼龍化纖剛剛上市,但在織造過程中尼龍線高速穿行,與尼龍線接觸部位的金屬很快被磨損,金屬零件不適用,這成了紡織業一個棘手的問題。稻盛和夫想如果用陶瓷零件取代金屬,問題或許能夠解決,於是,他著手開發。就這樣,之後的紡織機械用上了陶瓷零件。
這次成功使稻盛和夫備受鼓舞,他開始了更加積極地探索。在開拓美國市場的時候,稻盛和夫承接了用陶瓷來生產一種叫做晶體管“標頭”的零部件業務。雖然需要很高的技術,但京瓷最終還是成功地開發出了這一產品,並一度包攬了全球晶體管標頭的生產製造。沒過多久,晶體管又被IC所取代,而那時“京瓷”早已開發出了陶瓷IC封裝。伴隨著半導體行業的飛速發展,陶瓷IC封裝使“京瓷”獲得了飛躍性的發展。
通過自身的實踐,稻盛和夫總結出,不斷地鑽研創新,不斷從事創造性的工作,這才是發展事業最基本的手段。也許有人會認為現在的工作沒有發展的希望,因而想從事新的工作。這種想法是不對的,隻要在現在的工作中不斷地鑽研創新,徹底地追求新的可能性,就能取得卓越的發展。的確,在每天的工作中時刻思考“這樣做是否可行”,同時帶著“為什麼”的疑問,今天勝過昨天,明天勝過今天,持續不斷地對工作進行改善與改良,最終一定能取得出色的成就。
定價即經營
無論對經營者來說,還是對消費者來說,價格都是一個敏感的話題。僅從經營者角度來說,產品價格設定過高,勢必造成庫存的積壓;產品價格設定過低,雖然會有利於產品的銷售量,但是企業卻無法因此獲得更大的利益。
一般的廠家,以成本加利潤來定價格,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賣價往往先由市場決定了。成本加利潤所定的價格,因為偏高而賣不動,不得已而降價,預想的利潤泡湯,極易陷入虧損。
因此,稻盛和夫認為,價格應定在客戶樂意接受,公司又賺錢的平衡點上。也就是要在正確判斷產品價值的基礎上,尋求單品的利潤與銷售數量乘積為最大值的某一點,據此定價。但是,即使以顧客樂意的最高價格出售了,卻沒有獲利也是不行的。問題在於:在已定的價格下,怎樣才能擠出利潤?而真能看清、看透這一價格點的,不是銷售部長,也不是營業員,而非經營者莫屬。
稻盛和夫指出,在定價方麵,顧客就是價格的決定者。既然價格是由市場決定的,稻盛和夫們一定要不斷地縮減製造費用。產品成本和定價之間的差額就是稻盛和夫們獲得的毛利潤。因此,稻盛和夫們若能把製造成本降至最低,也就能將利潤達到最大。
要降低製造成本必須去除一切先入為主的概念和常識,比方說憂慮於原料費用、勞工成本、管理費用等是否能達到合適的百分比。稻盛和夫們一定要考察每一個範圍,努力獲取最大利潤。為此,“需要耗費多少材料費、人工費、各類經費”,諸如此類的固定觀念或常識統統拋開,在滿足質量、規格等一切客戶要求的前提下,必須千方百計,徹底降低製造成本。“定價”、“采購”、“削減生產成本”這三者必須連動,“定價”不可孤立地進行,也就是說“定價”即意味著必須對降低采購成本及生產成本負責。因此,稻盛和夫給技術開發人員這樣定位:“你們或許認為,技術員的本職工作就是開發新產品、新技術。但是這還不夠,隻有在開發的同時認真考慮降低成本,才有可能成為一個稱職、優秀的技術員。”必須在深思熟慮後定下的價格之內,努力獲取最大利潤。為此,在滿足質量,規格等一切客戶要求的前提下,必須千方百計,徹底降低製造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