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購之後,“京瓷”股票一路上揚,AVX公司的股東獲利豐厚,他們的喜悅之情感染了公司員工。一般而言,被收購企業的員工對收購方總是抱有抵觸和不滿的情緒,但AVX的員工們卻因為“京瓷”接連表現出的高姿態,從一開始就能友好交流,而且很自然地接受了“京瓷”的經營哲學。收購後的AVX公司不斷發展壯大,不到五年,在紐約證交所再次上市。在再上市的過程中,“京瓷”通過出售股票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稻盛和夫的利他之心貫穿在他經營始終,遍及每一個角落。他認為“利他之心”是一顆正確的心。所以,在“盛和塾”裏,塾生們之間,不管是誰,在平時的談話之中,經常會使用“利他之心”這個詞。
稻盛和夫認為,如果經營者把利他之心、關愛之心、慈悲之心放在經營的核心位置,雖然遇到蕭條,工作量減少,不再需要派遣工,但就在這種時候,正式工包括總經理到普通員工,大家都從自己每個月的工資中拿出一部分,將派遣工留下來。一旦經濟恢複景氣,比如一年後蕭條過去,那時派遣工會說“公司真好”,他們會更加努力地工作。
1973年發生的第一次石油危機,從第二年,也就是1974年開始,經濟急劇惡化,以“京瓷”為例,1974年1月份的客戶訂單是27.5億日元,僅僅過了6個月,也就是1974年7月,訂單減少至2.7億日元。工作量降到原來的十分之一,九成員工無活可幹。那是稻盛和夫第一次遇到這樣的經濟危機,遇到這麼大的困難該怎麼辦?稻盛和夫在煩惱之餘,把員工召集起來,講了下麵這段話:“可做的產品減少到了十分之一,如果再有這麼多人一起幹,效率就會低下。因此,十分之一的活讓十分之一的人來幹,剩下的人一起打掃工廠吧。”
於是,員工們輪流上班,不上班的人清掃工廠,修理庭園,整理花壇,整修運動場,這樣的工作持續了幾個月,公司的形勢依然很嚴峻。到了11月,稻盛和夫再一次召集了幹部員工,宣布從總經理一直到底層的係長,所有的管理職位幹部全部實施減薪,稻盛和夫自己減薪30%,最少的減7%,但必須確保就業,決不辭退一名員工。但是第二年4月的“春鬥”又迫在眉睫,然而企業沒有訂單、沒有工作可做。在這種情勢下,稻盛和夫向“京瓷”工會提出了凍結加薪的請求:“能否暫緩考慮明年4月份加薪的要求。”
1975年稻盛和夫向各位工會委員發出了一份有關工資問題的信函:“各位同人,大家辛苦了。最近我們公司的訂單大幅下降,但大家仍然在各自的崗位上拚命努力,對此我表示衷心地感謝。在這種狀況下,我席不暇暖,奔走在海外客戶之間,但我一刻也沒有忘記你們。我切身體驗海外市場,從世界的角度來觀察日本,來注視我們”京瓷“公司,並經常思考相關問題。一有機會,我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大家,在下次的勞資協議會上請允許我再向大家做具體的解釋。”
當時的工會委員們認真討論後接受了稻盛和夫的要求。
1975年4月,其他公司屋頂上都樹起紅旗,爆發了勞動爭議,工會都提出了增加工資的要求,唯有“京瓷”工會沒有提出加薪的要求。
凍結加薪的那年7月,經濟開始恢複,公司業績也穩步提高。就在當年夏季獎金發放時,在工會提出的要求之上,稻盛和夫再追加上一個月,支付給每位員工相當於3.1個月工資的獎金。另外到1976年3月,稻盛和夫又決定另外支付一個月的臨時獎金。同時,1976年加薪時,稻盛和夫宣布將前一年凍結的部分也加進去,給員工加薪兩年的22%。其間,1975年9月,“京瓷”的股價高達2990日元。
正如稻盛和夫所說,要經常思考“作為人,何謂正確”,在作出決策的時候,要捫心自問:自己是否“動機至善、私心了無”?作為一個人是不是應該這樣做?滿腹私心,以滿足一己私利來思考問題、決定行動,一定會給員工帶來傷害,對社會造成危害,最終對自己也不利。要將“動機至善、私心了無”作為判斷的標準,必須這樣去經營企業。
以心為本
“以心為本”是稻盛和夫經營哲學中的核心概念。稻盛和夫以心為本的經營就是圍繞著怎樣在企業內建立一種牢固的、相互信任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麼一個中心點進行的。
京瓷公司是從一個街道小工廠起步的。當時,它所擁有的隻是僅有的一點點技術和相互信賴的28名員工。白手起家的稻盛和夫認識到,雖然沒有比人心更易變、更不可靠的東西,但是一旦建立起牢固的信賴關係,那麼也沒有比人心更加可靠的東西。因此,他決定“以心為本”來經營公司。
為了建立與員工的信賴關係,稻盛和夫認為經營必須“透明”。也就是說,現在有多少訂單,與計劃相比落後多少:利潤是多少,這些利潤是如何使用的;現在公司的處境怎樣等,這些問題不僅僅要向幹部,而且要向基層員工公開。
稻盛和夫還強調,以心經營,關鍵是領導人必須以身作則,帶頭保持光明正大的工作作風,決不能允許經營高層挪用公款和用公款隨意招待。如果發生了此類事情,那必然會招致員工的反感,道德的崩潰就像野火一樣,轉瞬間就會蔓延到整個組織,甚至動搖整個企業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