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之神鬆下幸之助
鬆下幸之助是日本著名跨國公司“鬆下電器”的創始人,被人稱為“經營之神”。鬆下幸之助以其一生的事業奮鬥經曆和優秀的經營管理才能以及世人矚目的業績,為自己贏得了無比輝煌的榮譽。
鬆下幸之助不僅僅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管理大師、經營之神,更是一個人生智慧的大師。在成功學領域,鬆下幸之助是與戴爾·卡耐基、拿破侖·希爾齊名的世界三大成功學導師之一。他的名字,已經不僅僅是個稱呼,而且是一種精神的象征。
自來水哲學
鬆下幸之助於1918年3月7日創辦了鬆下電氣器,誰也不會想到,一個僅有100日元啟動資金、3個員工的生產燈泡插座的小企業,後來會逐漸躋身於大企業之列。在企業一點點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鬆下幸之助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經營理念,尤其是“自來水哲學”,被他看做是企業經營的根本。
那麼,鬆下幸之助的自來水哲學是如何產生的呢?鬆下電器在發展了十餘年後,已經不再是小作坊,它能夠製造四大類兩百多種不同的產品:電源固定裝置、收音機、電燈、幹電池、電熱裝置,這樣的成績在日本經濟大蕭條時期尤為突出。到1932年的時候,鬆下幸之助已經對經營有了一些思考,他希望能夠從更為本質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釋經營的目的與企業的價值。
在鬆下電器不斷發展的時代,鬆下幸之助時常自問:“一直以來,我們遵循社會共同理念做生意,也還算順利,然而我越來越覺得這是不夠的。企業的使命究竟是什麼?”鬆下幸之助幾乎每天都在思考這個問題。
在一個炎熱的夏日裏,鬆下幸之助走在大阪天王寺附近偏僻的街道上時,看見一個拉平板車的年輕人擰開房子外麵公共使用的自來水龍頭,盡情地喝起來,年輕人喝完水後,臉上露出了滿足的表情。那時候,自來水並不是免費的,房子外麵公共使用的自來水龍頭是要向附近用水的居民收費的。這是誰都知道的事情,但並沒有人因此而責備那個年輕人,或者說他偷竊了別人的物品。這讓鬆下幸之助想到:任何一種製品,大量生產近乎無限的時候,這種東西就像不要錢似的了。
通過這一幕,鬆下幸之助想:“我的工廠生產的電冰箱、電風扇和洗衣機要是都像生產自來水一樣,大量供應,價格便宜,對人們而言將是福祉。如果不是我一家公司,所有的企業,生產食品和衣料的民生必需品都像生產自來水似的,社會上就不會有貧困,不會有饑餓和寒冷。使物價越來越便宜,形成一個充足供應的世界,這就是生產者的使命。”
由此,在1932年,鬆下幸之助明確提出了“自來水哲學”的概念。直到這一天,在鬆下幸之助腦海中長期盤旋、苦苦思索的問題終於有了答案,他明白了企業的使命。所以,鬆下幸之助也把這一天作為真正的創業開端。
“自來水哲學”是鬆下幸之助對企業使命的比喻,對於這一使命,鬆下幸之助說:“企業的使命究竟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消除世界貧困。比方說,水管裏麵的水固然有其價值,然而喝路邊的自來水不用付費也不會受到責備,因為水資源相對豐富。企業的使命不正是讓世界物資豐富以消除一切不方便嗎?企業的使命是把大眾需要的東西,變得像自來水一樣便宜。”
從本質上來看,鬆下幸之助的“自來水哲學”就是通過工業生產手段,把原來隻能供少數人享受的奢侈品變成普通大眾都能享受的普及品。企業經營者眼睛要盯住人們追求生活進步的欲望,而不是盯住顧客的錢袋。
“自來水哲學”的誕生並不是鬆下幸之助的突發奇想,而是鬆下幸之助經營經驗的積累和升華。早在1927年,鬆下電器公司首次成立了電熱部,計劃生產電熨鬥。當時全日本電熨鬥每年銷量不超過10萬個,每個價格在4~5元。鬆下幸之助認為這麼方便實用的東西,就因為價格太高,使很多想用的人都買不起。隻要降低價錢,一定會有許多人去買。如果很多人要買,每個月生產一萬個也能夠賣出去。先決條件是,降低價格,使大家都能買得起。於是鬆下幸之助決定通過大量生產來降低價格,每月生產1萬個,銷售價格3.2元,結果大獲成功。
鬆下幸之助先大批量生產電熨鬥,然後再以極低的價格出售幾乎就是美國福特T型車的翻版。所以,美國的媒體報道把鬆下幸之助和亨利·福特相提並論。這就是自來水哲學的早期應用。
自來水哲學在幸之助的年代具有巨大的威力,它把鬆下公司帶到規模化經營的道路上。家用電器在日本乃至在全世界的迅速普及,鬆下公司功不可沒。美國的窮人也能開汽車,歸功於當年的福特;當今的乞丐也能看電視,則歸功於當年的鬆下幸之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