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工作是為自己不是為別人(3)(1 / 2)

有了“鯰魚”武太郎的成功經驗後,本田公司每年都要從外部聘用精幹利索、思維敏捷的30歲左右的“鯰魚”,使公司上下的“沙丁魚”都受到觸動。

日本是一個推崇終生聘用製的國家,大多數人喜歡從進入一家公司開始一直待到退休。用人單位也大都傾向於招聘第一次就業者,很少采用中途聘用的方式。本田公司每年都從外部招聘一些人才的做法,讓很多業界人士感到不可思議,他們甚至把本田公司視為“異類”。

但這種不被理解的舉措卻收到了很好的成效,通過從外部引進人才的方式,本田公司營造了一種充滿憂患意識的競爭環境,在這種環境中,每個人的進取心和積極性都調動了起來,本田公司也又重新擁有了活力。“鯰魚效應”,使本田公司上下形成了百舸爭流、萬馬奔騰的局麵,達到了“不待揚鞭自奮蹄”的理想效果。把憂患意識注入競爭機製之中,使組織保持恒久的活力,這是本田公司取得成功的關鍵。

如今,鯰魚效應也在本田各公司得到了很好的貫徹。根據本田公司提供的數據:2004年,本田中途聘用的人員約占當年招聘總數的15%,2005年,這一比例約為16%。

本田宗一郎也提醒人們,“鯰魚效應”有利也有弊,如果長期從外部引進高職位人才會使內部員工失去晉升的機會,一些真正有能力和潛力的員工則得不到充分發揮才能的機會,他們或者離開公司,或者被磨掉銳氣,企業慢慢也會失去生機。

所以,發揮“鯰魚效應”的關鍵是管理者要準確地判斷員工是否安分守己,不思進取。

現在在很多企業裏,組織結構和工作設計依然成為流程改造的一大課題,不合理、枯燥無味、沒有前景、單調無聊的工作內容讓人們感覺像一桶擁擠的沙丁魚一樣沒有激情,不願意在崗位上多思考多改進,以致慢慢地形成了集體惰性。如果能夠把工作擴大化、豐富化的鯰魚效應應用到工作設計上,那對組織的財務貢獻也是顯而易見的。

公私分明

本田公司是一個極力排斥“派係”的企業。本田宗一郎曾說過:“會成群結黨、狼狽為奸的人,不可能是自由人;善拉裙帶關係,什麼同鄉、校友、宗親的人,也不會是自由人;會差別待人,階級意識重的人,更不可能是自由人。”本田宗一郎希望在本田的每一個人都是自由人,自由人才不會搞派係,不會攀親帶故、公私不分。

本田宗一郎從不叫公司同人來家裏,目的就是不想造成派係。否定派係是本田宗一郎反傳統的經營哲學,其獨立自由的思想,就是互相尊重、獨立自主、公平無私,不講人情世故。

本田宗一郎認為經營公司,講求平等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在一個團體當中,一旦有派係存在,便會喪失平等精神。

在本田宗一郎反派係的傳統經營中,本田宗一郎的弟弟本田弁二郎成了犧牲品。本田弁二郎從東海精機時代,就一直跟在本田宗一郎身旁協助他,本田技研成立後,本田弁二郎是三位常務之一。就因為宗一郎與藤澤約定不讓子女進本田公司,也告訴銀行本田技研不會交到第二代手上;即便弁二郎不在此承諾之內,但本田宗一郎還是在1964年讓本田弁二郎離開了本田技研。

本田宗一郎說:“公司幹部絕不能有公私混淆的事情,這樣會影響部屬的工作熱忱。他們會認為上麵的人可以隨便使用公物,花費公款,自己因為職位較低就不被允許,心裏必然不是滋味。因此,公司的公務車使用有嚴格規定,我也是開自己買的車上下班;也不雇用司機,汽油也是自掏腰包。我對有些公司,派司機載社長夫人去逛街購物、看電影、參加宴會,或者利用公務車作為接送小孩上下學的交通工具等公私混淆的行為,完全無法苟同,其至瞧不起!”本田宗一郎的長子本田博俊談起他的父親時說:“在我父親生活處事許多原則當中,有一項是他從不妥協的,那就是:私事與公事必須完全分開。如果有人以為他的兒子可以隨意更換摩托車或汽車,可就大錯特錯。為了享受駕駛本田車的樂趣,我和其他人一樣到經銷商,以一般的價格購買。在我完成學業後,我創立了一家我個人的工廠:‘無限’,專事生產汽車套件或改裝引擎。有不少人以為‘無限’這家公司是本田的子公司,其實那都是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