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陽:健康養殖與品種、飼養方式、環境條件等都有很大關係。解決抗生素濫用,科學、安全的方式之一是養殖抗病力強、耐粗飼的地方品種。比如巴馬香豬、裏岔黑豬等,它們抗病力比較強,在飼料中很少添加抗生素,甚至可以不加。這些特性是由豬的品種特性決定的。
另外,地方品種肉質優良,這是國外引進品種無法比擬的突出優點。引進品種比地方品種生長速度快很多,這也使二者的肉質成分出現差異。地方品種肌內存積脂肪高,一般國外引進品種肌內脂肪不超過3%,地方品種至少能達到4%--5%,像山東萊蕪黑豬(100公斤以上),肌內脂肪能達到10%。肌內脂肪含量的高低,決定了豬肉的口感,所以土種豬吃起來比國外引進豬要香。
我認為不添加抗生素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到了一定階段,止定要取消向飼料中添加抗生素,健康養殖是將來的發展方向。
養殖業其實是個風險行業
《商周刊》:網易、中糧、聯想等大型企業都開始進軍養殖業,這說明養殖行業非常有潛力。不久前,新希望集團的劉暢也說“養殖業是非常時尚的行業”,您怎麼認為?
宋春陽:養殖業其實是個風險行業,主要因為市場波動比較大。比如2011年,養豬效益非常好,一頭豬利潤可達400元以上,高的可達七八百元。但去年,生豬的價格下滑,一頭豬也就能掙到一兩百元,甚至有的處於虧損狀態。
《商周刊》:市場的波動,主要受什麼因素影響?
宋春陽:原因有很多。與豬源是否充足,經濟是否景氣,整體消費水平飼料價格以及疫病情況有很大關係。疫病發病率高,豬的死亡率高,豬源不足,豬肉的價格也就升高,如果沒有什麼疫情,豬源充足,那麼豬肉的價格就低。
《商周刊》:類似的情況出現過很多次,比如這幾年大蒜、生薑等蔬菜價格的波動,國家是不是應該出台指導性調控政策?
宋春陽:我們有一個豬糧比價,也就是生豬的價格與飼料的價格比。按照我國相關規定,生豬價格和飼料價格比值在6比1,生豬養殖基本處於盈虧平衡點。一般來講,豬糧比越高,說明養殖利潤越好,反之則越差。低於或者高於這個比值,國家就會發出預警,動用儲備肉。
當前,養豬的散戶較多,這些養殖戶飼養生豬的依據主要是往年的情況。比如,去年養豬非常掙錢,今年他們就養上幾十頭豬,如果不掙錢就不養了。所以國家統計局和農業部門統計的數字有時對不上,由於掌握不了一個具體的數目,很難通過一些政策來調控。我認為未來養殖業趨勢還是朝著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國家易控製,企業也好發展。
未來養殖業,將是兩條路同時走
《商周刊》:目前,國際比較推崇的養殖方式是什麼?
宋春陽:國際上比較主流的養豬方式大體分為4種:一是集約化飼養法;二是早期隔離斷奶飼養法,也叫多點式飼養;三是發酵床飼養,這種飼養方式在國內比較流行;還有一種是戶外養豬。
多點式飼養法,適合國外地廣人稀的養殖環境。一般豬的斷奶期是13~18天,之後轉到保育場,待長到20~25公斤,再轉到另外的養殖場育肥。這種方式在國外比較流行,其優點是,國外許多農場有幾千公頃土地,周圍沒有村莊,可以在這片區域轉運。而在我國,由於受土地資源限製,多點式的養殖場比較分散,運輸過程會經過一些村莊,控製不好容易使豬感染疾病。
無論采取哪種方式來養殖,都要依據不同的品種來選擇合適的養殖方式。一般來講,引進品種比較適合高度集約式飼養。而地方豬種,則適宜散養或者生態養殖的方式,主要是因為地方品種的抗病力強,耐粗飼,如果沒有這種生物學特性放養也是不行。引進豬種本來是精料性豬,用精料培育,對粗飼料消化率很低,所以更適合集約式養殖。
《商周刊》:引進品種和地方品種各有優點,哪一個會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宋春陽:上世紀80年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需要的蛋白質越來越多。地方豬種脂肪含量太高,生長速度慢,滿足不了人們日常生活中蛋白質的需求。而國外品種正好適合當時的中國市場,所以就大量養殖了引進豬種,解決了人們對蛋白質的需求。
受引進豬種的衝擊,地方豬種的數量逐漸減少。最近幾年,隨著人們對健康和食品安全的重視,大家又開始考慮肉質的問題。而引進豬種生長速度較快,肌內脂肪含量低,肌纖維粗,口感不好。這時,地方品種的豬又滿足了這個時期人們的需求,這一塊市場又慢慢被培養起來。
未來的養殖業,我相信是這兩條路同時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