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吳敬璉:再不改革是死路一條(1 / 3)

吳敬璉:再不改革是死路一條

權威演講

根本問題是我們的增長模式有問題。從投入方麵看,資本的比重越來越高,勞動的比重越來越低。結果在分配上,資本的收入就越來越高,而勞動的收入越來越低。而資本又是普通老百姓根本擁有不了的,資本的擁有者第一位是政府,第二位是企業,企業又以國有企業為主。私營企業是一些受到政府扶持的企業,結果收入分配就向政府傾斜,向國有大企業傾斜。

在改革開放後的每一個重要的曆史節點上,吳敬璉都會發出自己的聲音。十年前,吳敬璉出了一本自選集,總結中國經濟改革的理論與實踐。彼時,他留給人們的主要印象是,作為中國政府的高層幕僚,參與了經濟改革諸多方案的製訂。十年後,他更像一個犀利的批評家,從“呼喚法治的市場經濟”,到提醒人們警惕“權貴資本主義”,再到斷言“不改革是死路一條”,這是一個頗具意味的轉變。如今新的十年正在開啟,83歲的他出了一本書,書名直接就是《重啟改革議程》。

在此次與《中國企業家》的對話中,吳敬璉談到了大政府越位幹預市場的種種亂象,並由此論及改革頂層設計的緊迫性。與此同時,他不回避政改話題,正如鄧小平曾經說過的那樣,“現在經濟體製改革每前進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體製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體製,就不能保障經濟體製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經濟體製改革繼續前進,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阻礙四個現代化的實現。”

這位老人的憂思正在加深,但他並不悲觀,原因是,在“重慶模式”遇挫後,中國社會已形成廣泛的改革共識。而共識,是一個國家順利改革的必要條件。

政府越位幹預市場新表現

政府這幾年又在大力補貼技術創新,但科學和技術是兩碼事,科學研究是有外部性的,沒法說發現某一個數學定理你就能得多少錢的回報,所以應該由政府負責投入,但技術創新是由市場獎勵的,政府拿出幾千萬、上億的錢去獎勵一種技術是沒有道理的,技術創新為什麼要政府拿錢去獎勵呢?

政府有什麼本事判斷哪一種技術是有前途的呢?你可以說某種技術本身也許是先進的,但它在市場上能不能成功沒有任何人能夠知道。我們現在都是政府說要發展什麼技術,然後就大量地給錢,最後的結果是什麼?你看看我們的光伏產業已經成了什麼樣了。

不止光伏,現在全國都在做LED,最厲害的可能是我的家鄉常州,要成為LED世界之都。但是,因為資源是稀缺的,給了這個企業資源,那個企業就拿不到。

現在整個江蘇都是這個情況,光施正榮就有200億元資金窟窿,所以政府也拿不出錢來支持LED產業。昆山一家LED公司想到外地融資,廣東那邊說,你把公司搬到廣東來我們就可以投錢,但當地政府說你不能搬走,你搬走我給你的幾個億就白給了。所以這種政府介入投資的模式本身就極不正常。

地方政府介入投資必然帶來地方保護主義,政府是一個一個地方的,肥水不流外人田,這種事情太多太多了。科技部搞了一個電動車的十城千輛計劃,現在大概有20多個城市都在搞。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各拿一部分錢來補貼,十城千輛總共就是一萬輛轎車。目前,兩三萬輛車應該說就達到了最低的經濟規模了,可是現在一點兒用都沒有,各地都把單子給本地企業了。二十幾個一千輛,就達不到有效規模,這個錢是白花了。製造業隻要規模上去,成本就下來了,但每個企業都拿一千輛的訂單有什麼用?

這種事情因為節約能源、減少汙染,政府是可以給補貼的,一般的原則是一進入競爭就不能補貼了,但我們不是,政府還會決定把錢給哪個品牌,這是違反公平競爭法的。按市場經濟的做法,應該補貼需方,然後通過市場購買,哪家好買哪家的。

家電下鄉也是有問題的。有些品種本來就已經要淘汰了,因為家電下鄉,實質上維持了它的生命周期,但花的是納稅人的錢,所以還牽扯到所謂分配改革的問題。分配改革上的問題很大,老是說要政府掏錢,結果是稅加得那麼重,哪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一些小企業主私下裏也跟我反映(他們不敢公開說),說我們這些行業領頭的人都得到政府很多關愛,但他們根本體會不了我們的困難。我2004年到浙江調查的時候,就發現從省裏一直到縣裏,都有要扶植的企業名單,這本身就違反了市場競爭的基本原則,但是大家見怪不怪,認為是當然的,這表示政府多麼注意扶持民間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