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輪改革,到了上世紀末,我們宣布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但是這個體製其實有很沉重的舊體製的遺產,特別是在本世紀初,很多領域的改革有倒退,比如“國進民退”,所以中國是個半市場經濟國家,這要繼續發展下去,就是權貴資本主義。
現在有兩個問題繞不開:一是舊的增長模式繞不開。要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已經十幾、二十幾年了,問題愈演愈烈。從淺的方麵來說,就是造成了資源短缺、環境破壞;從更深層麵說,造成了勞動者的收入提高緩慢。靠大發鈔票來支撐增長,造成了房地產泡沫的形成。通貨膨脹壓力正在持續走高,我們現在的貨幣流通量馬上就要到GDP的200%了,而世界上超過100%的國家都很少。二是權力介入經濟領域以後,腐敗愈演愈烈。
這兩個問題不解決,中國經濟很可能發生很大的問題,中國社會也很可能發生很大的問題。所以,最近一年來,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中國不改革就注定要發生很大問題了。
但我認為,改革共識已經形成,我所謂的共識就是:社會矛盾已經到了臨界點,必須重啟改革。過去我的一些言論在網上反對的人比讚成的人多,這次90%的人讚成,這就是我說的共識。
改革具體往哪個方向改,不能說方向不明確。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十二屆三中全會、十四屆三中全會、十五屆四中全會,改革方向一直是市場化,如果加上“十六大”,那還有政治上的,就是法治化和民主化。所以,市場化的經濟改革,法治化、民主化的政治改革,這是過去曾經有過的主流。隻是到了本世紀,開始冒出另外一批人,過去都是小打小鬧地反對,遞幾次萬言書,到了本世紀就比較厲害了,正式提出了綱領,加上有代表人物,還有“中國模式”派的出現。在實際行動上,2006年前後,國資委的文件就調轉方向,向另外一個方向走了。
改革方向是不堅定的,形成共識則是最近這些年的事。最近有幾件事,一個就是高鐵,高鐵號稱是“中國模式”創造的奇跡,是個什麼奇跡?很清楚。另外一個“中國模式”突出的表現就是重慶,重慶政治上很清楚了,經濟上你看看它最拿手的“八大投”,你看看不雅照裏有多少個“投”的“頭頭”在裏麵?
當然,政治改革直接關係到權力和利益,既然叫做“黨國大公司”,“黨國”的代表者當然有很大的利益在裏麵。我不主張一般地說既得利益集團就是我們現在改革的阻力,其實我們這些人也是既得利益者。改革以前我們住什麼地方?住在筒子樓裏麵,男廁所在一樓,女廁所在二樓。我們現在也得到改革之賜了,能夠住到這樣的房子了。我一般都是用特殊既得利益者即利用權力發財致富的人們來論述改革的阻力。他們利用權力得到財富,他們當然要反對改革。但是人的思想也不完全是由經濟地位決定的。有些人可能希望保持現在的地位,但形勢有時候比人強,說非要堅持這一套也不行。北京的空氣汙染,他們去年還嘴硬,我們的環保部副部長說,美國人你不許再監測了,這是幹涉我們內政,他現在還敢說這個話嗎?到底呼吸這片土地上空空氣的主要是美國人還是我們老百姓呢?你們家裏可能都安了空氣淨化器把微塵清除了,我們不行啊。
現在體製內改革派的力量到底有多大,還沒有統計。我們這些人是體製內的,我們不想革命,希望穩定。作為一個研究工作者,我研究事情發展的規律性,順應曆史潮流,能夠做多少做多少,而不是先去估量我有可能成功還是不能成功,但是我可以很清楚地認識到,不改革是死路一條。
我認為改革存在兩種可能性,我願意朝著一個好的可能性努力。
(據《中國企業家》,有刪節)
地方政府介入投資必然帶來地方保護主義。對於節約能源、減少汙染的項目,政府是可以給補貼的,一般的原則是一進入競爭就不能補貼了,但我們不是,政府還會決定把錢給哪個品牌,這是違反公平競爭法的。家電下鄉也是有問題的。有些品種本來就已經要淘汰了,因為家電下鄉,實質上維持了它的生命周期,但花的是納稅人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