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會議成功的幾個小技巧

控製好時間

如果我們不尊重員工的時間,他們也不會在意你的時間。一些主管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裏算哪裏。會議時間不是根據每項議程確定,而是拍腦袋想一個整數點作為結束時間,比如5點20分開始的會,不是6點20分結束,也不是6點45分結束,熬也要熬到7點才結束。我們應常常反思一些慣性行為,當這種行為成為習慣時,我們甚至都不會再去想為什麼要這樣幹。這讓我想起小時候折紙飛機,折好後放飛前,都把機頭轉過來對著嘴哈兩口氣,到現在我也不明白是為什麼。

會議紀要不可少

做會議紀要,就好像你去公安局報案,警察叔叔要記筆錄一樣,為了在將來需要時,有據可查。曾經一次,我們給分行培訓一項推薦海外賬戶的業務,但未做培訓記錄,很多個月過後,由於一家分行經辦人員業務的不熟練,使得客戶未提供幾項重要材料,導致賬戶無法在客戶要求的時間前開設成功,引起投訴。海外分行在安撫好客戶後,致電我部,要求提供當時的會議紀要,希望在當時的參會人員中,找到該名同事。然而當我老板問起此事時,我驚訝地發現,我們當時沒做會議紀要,連培訓的日期也說不清楚了,更不要說查到那批參會人員的名單。結果,自己搞得很被動,並為此和海外分行解釋了很久。

會議紀要寫好後,應發給所有參會的人,內容切忌繁瑣,隻需記錄會議談到的一些要點問題。對於一些需要跟進和回顧的紀要,可以在紀要中每條跟進項的右側多加三欄,一欄列出該項工作的具體負責人,有問題可以找他;另一欄列出預期的完成時間,以供回顧時參考;第三欄用來逐周或逐日更新最新進度(如下表)。而後,拿著這張表,每次會議中與同事們回顧,並可以把已經完成的項目刪除,或添加一些新項目上去。

巧“治”走神的人

為了保持所有同事在會議中的注意力,可使用一些小技巧來幫助那些走神的人。比如當發現某人低頭玩手機,或某2人交頭接耳竊竊私語時,可忽然停頓,並微笑地看著他們,什麼都不用說。當現場一片安靜時,他們自然會發現自己已經成了焦點,馬上會收起手機停止交談,乖乖坐正看著你。另外看到那些眼神木訥精神恍惚的同事,可隨時提點問題給他們,直至搞到他們清醒為止。

簽到與請假

最後一點,是會議的簽到與請假製度。既然是製度,顯然要像對待紀要一般地,留下這些記錄。對於簽到表的使用也有講究,參會人員較多時,常會出現下麵的情況:簽到表上有他名字,也確實是他自己簽的,但會議中卻沒出現過,或者是聽了小半場後,拿手機做掩護,接/打個電話什麼的,出去後就不再回來了。建議大家,簽到表應挪到會後填。在有時間的情況下,每個季度統計一次缺席情況,比如缺席2次以上的有幾人,3次以上的又有幾人,分別是哪幾個人。

順便說說會議請假的處理。請假的彈性實際上掌握在主管手裏,請假不犯法,家裏有重大活動,比如親人生日宴,或是碰巧有重要客戶約你吃飯,在我看來都是應該請假的,因為沒有人比你的親人更重要。而如果出現一次會議中,半數以上人員缺席的情況,則不得不采取措施,因為這樣下去會危及你的整個會議製度。在這個度的拿捏上,我們不妨參考下我曾經的一位領導的做法。首先,他是有要求的,即要請假需提前一天,發會議通知也是提前一天,如果某同事提前一天未請假,則頭一天發出的會議通知中,將出現該名同事的姓名,並抄送給更高階的主管。當天會議上,老板照著會議通知,看到誰沒到,就知道誰頭一天未請假。一般而言,提前一天編造理由的動力沒有當天大。但對當天來找你的人,一律要做到一碗水端平嗎?這倒也不必。除了那些非去不可的事情外,在常請假的與很少請假的二者中,準很少請假的;業績好的與業績差的中,準業績好的。同時也要兼顧整體出席率,當有80%以上同事出席的前提下,接受請假的尺度可以適當放寬些;而當低於70%的人參加會議時,該尺度便需要收緊。另外,團隊業績表現不錯的階段可適度放鬆,表現不佳時要立即收緊。在對會議製度鬆緊的拿捏上,可比照上文中講到的,在過程化督導中變化節奏的技巧,做到張弛有度,像央行根據市場變化,通過放鬆或收緊的貨幣政策,向市場注入或回收流動性來幹預經濟一樣,靈活卻不失嚴謹地掌控。

第三節開好晨(夕)會很關鍵

回到每日的具體工作,主管應盡力提高早晚“兩會”的效率,作為每一個營銷日工作量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