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割前後的半島經濟
1945年以前,朝鮮工業資本的94%是日本人的,在朝鮮的許多軍事工業和重型工業企業也都是日本經營的,一方麵日本控製著經濟,另一方麵可獲取巨額利潤,同時,為日本的侵略戰爭提供服務。在平壤和仁川有軍械製造廠,在漢城、釜山有坦克修理和裝配廠,在平壤、漢城、釜山有飛機製造廠。1944年朝鮮生產飛機300至350架,生產坦克150輛、火炮400門和大約4萬支步槍。年造船100艘,總排水量達12萬噸。其中,釜山有規模最大的造船廠,可生產排水量達4000噸的金屬船。
朝鮮的鐵礦石貯藏量超過5億噸,其中4億噸集中在朝鮮北部的茂山鐵礦區。前朝鮮總督小磯國昭(1880年—1950年。1932年8月任關東軍參謀長兼特務部長。1942年5月—1944年7月任朝鮮總督,隨後出任日本首相。作為甲級戰犯,1948年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處無期徒刑)將軍在1942年聲稱:“如果沒有茂山的鐵礦石,日本就不可能進行這場戰爭。”當時,最大的治金工廠也在朝鮮北部,興南化學聯合企業(朝鮮鹹興地區)被認為是朝鮮和全日本帝國最大的企業,有4萬多名工人,可見當時朝鮮的殖民工業還是比較發達的。1944年,朝鮮的金、鋅、鋁、鐵錳、鎢、鎳、鈷、螢石、雲母、石棉、石墨、鎂和磷等的產量的90%—100%為日本生產的,大的公司有三井、三菱、住友等,現在這些公司仍非常有名。
日本投降以後,除水利發電站以外,所有重工業企業都停產了,絕大多數日本專家離開了工廠,許多企業的技術資料和設備或者是被銷毀,或者是被帶走,朝鮮工業陷入停滯狀態。
朝鮮半島被分割成兩個占領區後,使南北方之間正常的經濟交流被破壞,相關貿易還要由美軍和蘇軍進行協議,而且大部分不能實現。金融體係薄弱混亂,貨幣流通調節受到破壞,工業企業無法得到貸款,稅收工作毫無組織,物價失控飛速上漲,投機倒把活動猖獗,人民生活十分困難。調節全國貨幣的中央銀行位於南朝鮮境內的漢城,朝鮮北部的信貸機關無法保證貨幣供應,致使朝鮮的工廠停產,失業大增,貨幣卻還在使用日元。
在半島的經濟分布中,電力、煤炭的90%集中在北部;而播種麵積的75%,紡織工業80%在南部。工業的北方和農業的南方原本是一個國家,在經濟上自然存在著不可分割的密切聯係,北方供給南方煤、電、工業產品、化工產品、化肥等;南方保證北方的糧食、紡織品、設備、零配件等。據當時統計,南方對煤炭的需求量每月至少是7萬噸,由於得不到北方的煤炭供應,美國人就從日本運進這個數量的煤炭,作為交換日本人從南朝鮮獲得大米。本來是一個國家內部的事情,由於政治原因變得不可協調了。1945年8月和9月,北方供給南方的電力資源是40萬日元,由於種種原因,美國人沒有及時支付這筆款項。同年11月底,美國人又向蘇聯指揮部提出請求,供給用於清潔漢城飲用水的50噸硫酸鋁和3噸液態氯,蘇聯人都沒有答應。南半部的有色金屬工廠還需要朝鮮北部礦場的各種礦石和精選礦。朝鮮北部的主要食品依靠從南方進口(大米、大麥、大豆),當時就需要運入30萬噸穀物和紡織品,美軍也沒有給予。
(二)南北的經濟複興
在無法實施統一建設的情況下,為了實現經濟複興,北、南雙方分別采取了行動。
1946年3月,朝鮮北部臨時人民委員會頒布了《朝鮮土地改革法令》,確定了“土地歸種田農民”的準則,以無償沒收、無償分配的方式在朝鮮北部完成了土地改革的工作,同時實行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體製,這是共產主義黨人初期成功所在。1946年至1947年朝鮮北部進行了廣泛的民主改革,其目的在於保障居民的政治自由,並恢複和發展民族經濟和文化。1946年的土地改革,使72.5萬無地和少地農戶無償獲得了過去屬於日本殖民主義者及其朝奸的100萬公頃土地。朝鮮勞動農民懷著激動的心情向金日成寫了三萬多封致謝信,其中還有幾十封是用血寫的。同時,土改也使朝鮮北部的播種麵積由1946年的191萬公頃,擴大到1947年的223.4萬公頃,產量由181.4萬噸提高到超過200萬噸。1946年8月朝鮮頒布了《工業、交通運輸、郵電、銀行等國有化的法令》,對屬於日本人及朝奸的一千多個工業、運輸、通訊和金融企業實行國有化。同年還頒布了《工人、職員的勞動法令》、《男女平等權法令》和實行司法、檢查、教育、文化的民主化的各項政策。通過了保障工人和職員8小時工作製、勞動保護、社會保險等方麵的勞動法。對國民教育方麵進行了根本改造,所有學校恢複使用朝鮮語,並用朝鮮語進行教學。通過以上措施,使得朝鮮北部在短時期內基本完成了社會經濟的民主改革,經濟得到恢複,人民生活得到保證,社會秩序穩定。1947年12月6日到12日,朝鮮北部又進行了金融改革。用新的足價貨幣(圓)代替占領時期的臨時紙幣以及日本人發行的舊幣,這一改革使朝鮮北部國營市場價格下降了50%,私營市場的價格急劇下降,受到人民的熱烈歡迎。而當時舊幣還在南方流通,使得大量的舊幣流入南方,加劇了南方的通貨膨脹。1948年5月,朝鮮北部中止對朝鮮南部的電力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