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戰爭爆發前——解放台灣和以經濟為中心(1 / 2)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95年甲午戰爭後,日本霸占台灣。1943年12月1日,中國、美國、英國三國首腦發表《開羅宣言》,宣布“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的領土,如滿洲、台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在《波茨坦公告》中以重申“開羅宣言之條件必須實施”。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10月25日,日本第10方麵軍司令官兼台灣總督安藤利吉向中國政府投降,台灣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一)準備渡海攻台

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49年10月下旬和11月初先後發動了奪取福建沿海金門島和浙江沿海登步島的作戰,這兩場戰鬥可以說是解放台灣的試驗和前奏,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可是兩場仗打下來後,出乎中國領導人的意料,均未實現作戰目標,以失敗告終,部隊也傷亡慘重。其主要原因都是渡海工具過於簡陋,沒有強大的海軍、空軍的支撐。沿海作戰、近島作戰尚且如此,跨海進攻解放台灣的難度可想而知。嚴酷的現實終於使中國領導人了解到裝備技術條件的極端必要性,下決心解決海空軍裝備問題,堅決解放台灣,而這些必需得到蘇聯的大力支持和幫助。

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央軍wei的決定,解放台灣作戰任務,由第三野戰軍承擔,海、空軍全力配合。1949年末,第三野戰軍決定,攻台兵力由野戰軍所屬部隊除擔負剿匪和地方警備任務者外,主力12個軍共50餘萬人全部參加攻台作戰。1950年2月6日,台灣空軍穿越海峽,轟炸上海,共17架飛機先後4次轟炸,投了60枚炸彈,史稱“二·六轟炸”。在空襲中,1500人傷亡,上海電力公司被摧毀,楊樹浦發電廠和江南造船廠被炸傷,上海電力立即減少了14萬千瓦,致使大部分工廠停工。從2月28日開始,台灣空軍又連著3天,轟炸了南京和廣州。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立即發表講話說,解放軍有絕對把握,完成打下台灣的曆史任務。

1950年3月11日,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和海軍司令員蕭勁光會商攻台作戰準備的意見,設想以50萬部隊用於渡海攻台作戰,分兩次運送。方案設想上報後,中央軍wei予以同意。1950年4月13日,毛ze東致電蘇聯斯大林稱,中國準備於6月間進行奪取舟山群島的作戰,8月間進行奪取金門島的作戰,要求購買空軍裝備,包括機械器材、特種車輛、備份零件、油料和彈藥,共有定貨單十四件。

1950年4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15兵團11萬多人在鄧華、韓先楚等人指揮下,開始大規模渡海進攻,在島上瓊崖縱隊的有力配合下,經過15天的激戰,至30日大部敵軍從榆林港乘船逃跑,餘敵被殲滅,至此海南島獲得了解放。海南島戰役,人民解放軍以傷亡4500人的代價,共殲滅國民黨守軍3.3萬餘人,擊毀敵機2架,擊傷敵艦船5艘、擊沉1艘。殘敵大部逃往台灣,一部潰散,為下一步解放台灣積累經驗。期間,美國對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海南島並沒有過多幹預

1950年5月17日,第三野戰軍下達《保證攻台作戰勝利的幾個意見》,確定部隊轉入渡海登陸作戰準備。海軍和空軍部隊也全力進行人員培訓、部隊組建和裝備購置工作。根據華東軍區頒布的訓練大綱,確定了解放台灣的時間表:1950年7月至1951年3月,各軍兵種部隊分別訓練;1951年4月至5月,進行陸海空協同登陸進攻合練,然後三軍協同解放台灣。

(二)七屆三中全會

1950年6月6日至9日,中國共產黨在北京召開了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毛ze東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和《關於爭取國家財政經濟根本好轉而鬥爭》的書麵報告。會議著重討論了實現國家財政經濟狀況根本好轉的問題,確定黨的中心任務,是以三年左右的時間,爭取實現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會議期間,粟裕向中央彙報了攻台作戰的基本設想,並建議中央軍wei直接指揮或派劉伯承、林biao主持攻台作戰,自己作為華東地區的軍事領導人全力協助戰役的組織指揮。毛ze東出於對粟裕的信任,明確指示:攻台戰役,仍由粟裕負責指揮。中國政府又麵臨著迅速醫治戰爭創傷,恢複正常的生產和生活以及穩定全國政治局勢的繁重任務。就全國範圍內的工作來說,大規模戰爭已經不在中國領導人議事日程之中了。1950年6月6日,毛ze東說:“新的世界大戰是能夠製止的。國民黨反動派散布的戰爭謠言是欺騙人民的,是沒有根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