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人掃雷
10月初,根據麥克阿瑟的命令,美第10軍所屬從仁川撤出戰鬥,乘船繞過朝鮮半島底部和釜山裝船的美第7師,按計劃在北部的元山港進行另一次兩棲登陸。為確保美第10軍在朝鮮東海岸元山安全登陸,10月10日,一支由21艘掃雷艇組成的聯合國軍小艦隊在元山海域開始掃雷,並清理了一條通往距海岸16公裏處的航線。為了加快掃雷速度,美軍有人出餿主意,要用飛機沿一條狹窄的航線轟炸引爆水雷,這在美國海軍史上是空前絕後的。10月12日,39架從“萊特號”、“菲律賓海號”航空母艦上起飛,投下了每枚一千磅重的炸彈共計50噸。但是,這個辦法不靈,被證明是一個餿主意,因為炸彈爆炸的衝擊波不足以引爆水雷。美國人說,蘇聯造的水雷極為複雜,一種磁性水雷定好後,可以在12艘船通過後爆炸。所以,掃雷艦必須在一塊海域至少往返13次,才可以確認是否為安全地區。
10月10日,地麵進攻的韓國第3師占領朝鮮東海岸的元山後,變更部署,擔任元山地區防禦,掩護美第10軍在元山登陸。16日17時,美第7艦隊所屬21艘大型運輸船和15艘坦克登陸艦載著美的官兵和裝備駛離西海岸的仁川港,向830海裏外的東海岸元山港急駛。10月17日,韓國首都師繼續北進,占領了興南和鹹興。
麵對元山港的幾千顆水雷,麥克阿瑟束手無策,情急之中競秘密地讓日本投入朝鮮戰爭。日本人認為,日本首相吉田茂也無法回絕,美軍的占領下隻能接受這樣的安排,實際上這隻是托詞和謬論。10月6日,日本運輸省正式下文給海上保安廳。20艘掃雷艇編入美遠東海軍司令C·喬伊中將的指揮下,從事朝鮮海域的掃雷任務,各艇掛起國際信號旗E旗,隊員的薪水提高了兩倍……等等。日本海上保安廳長官大久保隨即在當時極度貧窮的日本用高薪秘密招募了數百名舊軍人,組成日本掃雷隊趕赴元山,這等於參加了朝鮮戰爭。
日本人說,元山正麵永興灣一帶的水雷主要有接觸式水雷、感應螺旋槳噪聲的音響水雷、感應鐵船移動引起地球磁場變化的磁性水雷等,其中最難排除的就是磁性水雷。日本人排除磁性水雷的方法是:兩艘掃雷艇以二百米間距並排行進,並拉著拋在水中的電纜,電纜的中部是通電的網狀結構。這種電纜網接近磁性水雷時會擾動磁場並引爆它。也可以將電纜換成鐵板。不過有些磁性水雷裝有控製裝置,第一次感應時並不爆炸,要到第二、第三感應才爆炸,最多可感應十二次。因此,磁性水雷的排除,需要相當熟練的數量眾多的掃雷艇。當時美國海軍在西太平洋方麵擁有的掃雷艇隻有四艘鋼質船和六艘木質船,艇員的技能也不是很熟,所以要處理將近400平方英裏的元山海域是不可想象的。
10月11日夜,根據美軍的指令,日本海上保安廳航路開通部田村部長下達指示,12日早晨開始掃雷。4艘美軍掃雷艇和4艘日本的掃雷艇進行作業,美軍掃雷艇在前,日本的掃雷艇跟在後麵。12日上午7點,跟在美軍掃雷艇後麵的日本人歎道:“美國人真勇敢呢。”美軍掃雷艇都是鐵殼的,和日本的木製的漁船改造的掃雷艇不同,他們更容易引爆磁性水雷。哪怕是在前麵用一條小船引路也是常識,但美軍掃雷艇什麼也沒做,悠然地在那水雷場前進——這樣的勇敢是要付出代價的。幾分鍾後,美軍的“海盜號”、“誓約號”掃雷艇就碰上了水雷,很快就沉沒了。接著掃雷行動又進行了兩個星期,損失了三艘掃雷艇,其中韓國兩艘、日本一艘。日本損失的是第14號艇,被炸的時間是10月17日下午3點,當場炸死1人,炸傷18人。被炸死的人叫中穀板太郞,是艇上的廚師長,曾經當過日本水兵,他是日本“惟一公開的戰後陣亡者。”出現傷亡後,日本掃雷總指揮不顧美軍司令部的命令,帶著掃雷隊匆匆返回日本。麥克阿瑟極為光火,竟要求日本嚴懲責任者,日本首相吉田茂趕緊派出第二支掃雷隊到元山。這樣,在兩個月時間中,戰敗才五年的日本就出兵1200人、46艘掃雷艇到朝鮮參加作戰行動。這是日本政府第一次違反剛製定三年的、宣布永遠放棄國家交戰權的《和平憲法》出兵海外,也是日本軍國複活主義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