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天的工作、學習、鍛煉交錯進行安排,可以提高效率。這是因為大腦細胞長時間接受一種信息刺激、長時間持續同一個活動內容,會導致工作效率降低。如果穿插進行其他內容的活動,人體原有的興奮產生抑製,在其他部位出現新的興奮區。為此,注意及時變換學習內容是必要的。例如,馬克思寫作時從來不是無休止地持續下去,寫作累了,就演算一會兒數學題,或停下來散散步,或背誦一段莎士比亞劇本中的人物對話,讀一會兒巴爾紮克的名著,或者和孩子們玩上一會兒。接著又精力充沛地投入寫作。
不會休息的人就不會工作。同樣不會休息的人就不會學習。珍惜時間學習的實質意義應該是有效地利用時間,在單位時間內獲取更多的知識,而不是搞疲勞戰。
把生活安排好,你可以忙裏偷閑
女子說:“我太忙,沒有時間來約會。”老板說:“我太忙,沒有時間聽員工的建議。”媽媽說:“我太忙,沒有時間陪孩子去動物園。”丈夫說:“我太忙,沒有耐心再聽你傾訴。”……每個人都忙得團團轉,於是結果是,女子錯失了花前月下的浪漫,男子在相思中痛苦;老板繼續著他的忙碌,而員工因失意而苦悶;母親因拒絕而多了一份遺憾,而在兒子心中有了埋怨;丈夫多了一份煩躁,而妻子又添加了一絲傷感……每個人的不快,都源於一個“忙”字。
人生在世,不能不忙,也不能沒有閑暇。學會忙中偷閑,善於忙中偷閑,我們才能沿著人生的階梯不斷進步,才能不至於耗盡所有的精力以致油盡燈滅。忙中偷閑是一個人在忙碌之後放鬆心情、補充能量的方式。
很多名人好像有使不完精力,他們總是不知疲倦,他們總能以旺盛的精力去應對各種意外事故和突發事件。
英國首相丘吉爾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能以旺盛的精力工作到60多歲,就是因為他善於忙中偷閑。
丘吉爾出任首相時,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國家正處於犯法西斯的生死存亡的關鍵時期。一個古稀之年的老人每天要工作16小時,這麼長的工作時間,即使是年輕人也很難保持旺盛的精力,那麼丘吉爾的秘訣在哪裏?他到底怎麼休息呢?其實丘吉爾的生活非常有規律,不管桌案上有多少公文要處理,他每天都有幾個固定的時間休息放鬆,吃完中午飯,他會睡上一個小時;六點到八點鍾休息兩個小時,起來後吃晚餐;然後工作到深夜後休息。按丘吉爾的話說,他不需要消除疲勞,因為他不會讓疲勞在他身上產生,他提前預防了疲勞。
環球電信公司的總裁亨得利也是一個忙中偷閑的能手,不管工作有多繁忙,不管談判有多緊張,隻要有空閑,他都會出去散步,去欣賞自然界中的花草樹木。即使是在全世界電信行業高峰會議上,當別人都在忙得焦頭爛額時,他也會有時間和閑情雅致在度假村的湖邊散步。
有人不解,問亨得利:“平時看你悠閑自在,但是一到談判的時候,總能精神百倍,咄咄逼人,你有什麼秘訣嗎?”
亨得利笑笑說:“要說秘訣的話,那就是忙中偷閑。忙中偷閑可以讓我的身體和大腦得到充分的放鬆和休息,這樣我就可以精神百倍的迎接工作中的挑戰。”
上帝之所以賜予我們白天和黑夜,就是要讓我們在辛苦了一天之後得到充分的休息,回歸夜晚的寧靜,讓自己得到徹底的放鬆。經過一夜的養精蓄銳,我們才能在第二天精神飽滿、神采奕奕地迎接新一天的開始,創造新一天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