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馬東:“漢字英雄”折射出語文教育問題(1 / 3)

馬東:“漢字英雄”折射出語文教育問題

封麵故事

作者:王小峰

馬東

馬東從中央電視台辭職後,沒有像很多人那樣離開央視去地方電視台工作,他跳出了電視圈,去了一家視頻網站,當起了“副總”。但他仍然沒有離開電視,轉了一圈,他還是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現在電視上。

馬東說他想做電視節目就是因為到了“愛奇藝”總得為公司做點什麼,原來在央視做“文化訪談錄”,唱歌跳舞節目他做不過人家,還是想在文化上弄點事做,他想到了美國有個節目叫“Spelling Bee”,一個拚字遊戲節目,他說:“漢字本身裏邊的那些意思往裏挖會更有意思。”

馬東想出了一個創意後,有一次在與河南衛視的領導吃飯時,說出了這個想法,他回憶說:“如果跟別的電視台的人吃飯提這事,估計也就沒戲了。河南衛視文化立台,四個領導,有仨是學中文的。他們覺得這個特別好,我信心就逐漸增強了。既然他們願意做,我就開始研究和河南衛視的合作方式。這個合作方式也是一次突破,就是共同投資。以前網站和電視台之間沒有這種合作,這次我們共同投資,賣廣告一塊分,大家明確了它應該是一個長線的項目,它應該一直做下去,雙方共同擁有這個版權,希望它能夠往下走。”

本來馬東希望年底推出這檔叫作“漢字英雄”的節目,但電視台希望能在暑期推出,策劃時間隻有三個月。當時馬東就知道,暑期會有十幾個歌舞選秀節目在爭奪收視率,一個中小學生寫字遊戲的節目在暑期推出,可謂凶多吉少。但實際上不管是口碑和收視率都比馬東預想的效果好很多,河南衛視也因為這檔節目第一次收視率進入全國前10名。

與此同時,中央電視台也推出了一檔類似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這兩檔節目或多或少都受“Spelling Bee”的啟發,但兩個節目同時都想到了漢字,至少反應了一個隱性問題,如果不是今天人們在漢字使用上普遍都出現了一些問題,讓人們在理解漢字時出現難度,它是不會被當成一個電視節目呈現出來的。

不過馬東還是強調,他的出發點並不是想做一個漢字的東西,隻是想做一個節目,漢字是其中的載體,因為人們都是圍繞唱歌跳舞比賽去設計節目,沒有人去想做漢字節目,他才去做的。“我跟韓寒、陳道明、劉震雲也談過這個,所有人都反映這是好事兒,給我們一些信心,覺得摸這個路子也許摸對了,接下來就是怎麼把節目做好看了。”按照馬東的最初設想,他並沒有完全想去做一個孩子的節目,但可以先從中小學生做起,將來還可以做成成人的或者明星的甚至作家的節目。

三聯生活周刊:今天由於進入了鍵盤輸入時代,漢字的特殊性讓中國人遇到一個新問題,就是很多人知道一個字怎麼讀,也知道是什麼意思,但不會寫了。“漢字英雄”讓很多人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馬東:

我們在錄製節目的同時,同步做了一個App,下載量每周有一萬多,這個下載量已經能排同類型App前50名了。我們公司專門做遊戲的“副總”一聽這個下載量就驚著了。其實我覺得可能第一是電視的共振作用,第二是它確實還是有一個很強的心理基礎,就是提筆忘字,“犄角旮旯”的“犄”怎麼寫,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也聽到了另外的一些說法,我覺得也挺好。比如我找尚雯婕當嘉賓,跟她聊的人反饋回來的是,她說這沒什麼意思,你想說什麼呢?想說現在漢字不會寫,不會寫怎麼了?幹嗎非得要寫,拿拚音輸不是一樣麼?我覺得她說的是有道理的,這個事一定要把它分開了說,我隻是在做節目,節目能夠引起共鳴是因為它有一個社會基礎,節目能不能做得好看是我們的能力問題,不承載那麼多意義。但是反過來說,從甲骨文燒刻在龜骨上,到刻在竹子上,到寫在帛上,到發明了紙,後來往下寫,筆的演進等等,終於到現在沒有紙了,變成電子介質了,這是一個很順暢的過程,它中間並沒有產生什麼革命性的變化,是因為人的整個交流需要所產生的,所以今天變成這樣的一個現狀,包括不寫漢字了,在我看來也沒什麼。

三聯生活周刊:這種提筆忘字現象是否可以說現在進入了新文盲時代?

馬東:

1950年,全國的人口普查裏文盲率是80%,也就差不多15%到20%的人會寫字,今天文盲率大概是15%,就是倒過來了,今天應該是80%多到90%的識字率,這個在中國曆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所以其實我們生活在一個和我們所認知的古代完全不一樣的社會裏,我們老覺得中華文化璀璨,源遠流長,瞎掰!認字的人就是10%,甚至不到5%。我們今天所知道的文化,其實就是這5%~10%的人給流傳下來的,而真正80%以上的生活文化都沒有了。那些音樂,《雨霖鈴》、《陽關三疊》,誰知道是什麼調啊,就是因為它沒有別的承載的東西。那麼有5%到10%的人用文字去承載我們的文化就夠了,這個東西在今天並不因為有80%多的人會寫字就產生變化,所以真正產生文化的人就是那點人,也就夠了。更多的人是享受文化和消費文化,如此而已,並不需要人人都會寫字,或者說人人都認字,人人都識字,把字作為一種工具,能寫微信,不用筆畫寫用拚音寫,不用拚音寫用火星文寫,隻要能表達意思就可以了。那繁體字會不會消亡,人人都不寫字了文化就有危險,這都是胡說八道。因為有5%到10%的人在大學裏,傳承這東西就足夠了。一個不學繁體字的人,你隻要大學考進中文係、曆史係就躲不開繁體字,你一定會接觸到,你也一定會認識的,因為你得看那些豎版的書,怎麼樣你都能認識它。

三聯生活周刊:這個節目對你個人有什麼啟發和觸動呢?

馬東:

在做這個節目過程中確實引發了我的好多思考。舉一個例子,我看過一篇文章,我覺得說的可能是有道理的,就是中國人很早發明了印刷術,甚至在宋代我們就有了活字印刷,但是這個東西在中國一直沒有傳下來,相反它是傳到西方。因為《聖經》原來是保密的,後來基督教改革,《聖經》應該讓每個人都看,讓每個人都能去做自我的解讀,在印刷術幫助下開始批量地印《聖經》。那在中國為什麼印刷術沒有徹底火起來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以前的中國人讀書認字,十年寒窗,學而優則仕,活字印刷發明後,這個東西要刻,一個是成本高,一個是沒有多少人去刻這個字,因為刻字你得識字,但是認字的人要學而優則仕,幹嗎要當一個工匠呢?所以認字的人都踏踏實實去念書,沒有人認了字以後願意專門來從事刻字的技術,所以雖然我們發明了刻板,包括活字印刷,但是印刷術在中國並不流行。那它反過來說明什麼呢?說明在那個時候整個社會的識字需求沒有那麼高,有5%到10%就夠了,大部分人可能忙於生計,富家子弟有錢的不用幹活就去念書,這個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一個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