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業的經營大戰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企業員工在工作中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當最終的結果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或者在這之間出了什麼問題的時候,企業的管理者往往鑒於該員工平時良好的工作態度,而不再去追究員工的責任。誠然,任何企業的管理者都希望自己的員工有一個好態度,對於那些態度好的員工我們也可以給予適當的讚揚。但是,態度好隻能說明員工自身的態度問題,而結果不好則是關乎企業的原則問題,我們必須在企業裏麵建立這樣的商業原則,這個原則叫做態度不等於結果。
態度和結果可以說是兩個獨立的係統,那麼如何才能在管理過程中做到態度和結果的涇渭分明呢?那麼我們有必要在企業中建立起一堵牆,這堵牆叫黑白分明,絕對不能功過相抵,否則企業文化就不是黑白分明。如果企業經常出現黑白地帶的話,那麼企業就會很含糊,企業的文化就沒有辦法真正建立起來。
有一家出版社準備出一本由國內某翻譯大師所譯的一本新書。但是由於這是一本科技類的書籍,裏麵涉及了大量的專業名詞,而且大師的著作又是手稿,所以有很多的文字很難看清。最主要的是這本書是為即將舉行的某國際科技論壇做交流用的,因此時間非常緊,要求也比較高。出版社的編輯們手頭上又各自有活,一下子根本抽不出空來。就在大家不知所措的時候,剛剛大學畢業的編輯助理小韓看到了這一情況,主動跟上級請纓,來跟進這本書的出版。
在出版前,小韓仔細認真地研讀手稿,並學習了大量相關知識,並反複確認譯稿內容的正確性。為了趕進度,他連續一個月加班加點,幾乎每天都工作到晚上12點。終於,書稿如期印刷出版,內容上也都沒問題。可是,小韓卻把圖書封麵上譯者的名字弄錯了,本來是“宮”字,不小心被他看成了“官”字,譯者看到後非常生氣,沒辦法,出版社隻有修改封麵,重新印刷。
在這件事上,很多人都認為,盡管小韓犯了錯,但是鑒於小韓態度好,願意主動承擔責任,仍然是值得讚賞的。對小韓的領導而言,小韓的態度是好的,他在大家焦頭爛額時主動請纓,他為了保證書籍的進度與質量,加班加點,苦勞多多。可是,對譯者而言,擺在他麵前的是一本印錯了自己名字的書,他會因為小韓的苦勞,收下這本印著別人名字的譯著,拿去與同行交流嗎?
對於中國人來說,凡事總喜歡講個情字,認為某個人隻要態度好,就算犯了錯,也值得原諒。可是,在企業中,我們怎麼能把感情和商業利益混為一談呢?企業的生存並不是你的態度所能夠決定的。在市場競爭中,利益是企業生存的保障,企業需要的是結果,不是態度。
我們不能因為態度而放棄了對結果的要求。這就像我們買房子,如果你發現你買的房子倒掉了,你會因為建築工人們幾百個晝夜的辛勤勞動而為已經化為瓦礫的房子埋單嗎?所以在企業裏麵一定要建立起態度和結果兩個完全不一樣的係統,必須要建立起黑白分明這道牆。我們一定要肅清結果的假象,明確“態度≠結果”。我們需要鼓勵勇於承擔責任的,同時我們也要懲罰沒有提供結果的人。
很多時候,對企業來說,一直是在結果交換。一個新員工加入一家新公司的時候,我們和他可以說沒有半點感情,之所以和他合作其最基本的東西就是結果交換。我們和客戶合作的底線也是結果交換,客戶付錢給我們的基礎來源於我們的結果。如果我們的產品不合格,那麼無論我們和客戶關係多麼好,都不可能繼續合作了。因為我們並不能提供結果,不能提供結果就不能談合作,所以態度不等於結果。
因此,當企業在培訓員工時,一定要清楚地跟員工溝通好,必須讓他們懂得態度好我們應該鼓勵,沒有結果就應該承擔責任,不能因為好的態度而抹殺了沒有提供結果給公司帶來的損失。我們必須清楚地知道態度好是態度問題,結果不好是商業原則問題,我們必須在企業建立起這樣的商業原則——態度≠結果,因為人們隻會為結果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