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2章 理由≠結果(1 / 1)

在任何企業中,都存在著這樣兩種員工。一種員工是以一種對工作、單位高度負責的態度,一種負責、敬業的精神,兢兢業業,超負荷、超範圍完成了自己的任務,堅定不移地執行規章理念,努力工作並成為單位高效員工;而另一種人則是自由散漫,不思進取,逃避工作逃避責任,認為工作做得多就會出錯多,反而覺得“吃了虧”。兩種不同的工作態度也決定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工作方式,不負責任、推卸工作是與我們公司的企業文化格格不入的。而努力做事,這應該是所有組織的成員應該遵循的一個工作態度。

對於私營企業來說,我們要提倡的是一種積極主動、拚搏進取的精神,這是推動我們企業發展的精神所在。一個上進的員工,勤勉敬業勇挑重擔的員工在對自己企業作出貢獻的同時也受到了企業的肯定,被委以重任或給予嘉獎,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關鍵。沒有做不好的工作,隻有對工作不負責的員工。總有員工在完不成任務時為自己尋找這樣或者那樣的理由,這種“理由”實際上是一種毒素,它腐蝕著人們的思想,使人養成一種懶散、不思進取的習慣,所以我們隻要結果不要理由。

有一家私營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部長感覺自己非常忙,常常忙得連飯也吃不上,而且他也樂於把自己搞得忙亂不堪,感覺“忙”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才是對企業的負責。可是當公司又開了一家分公司需要人員時,人力資源部長卻拿不出人來。當領導責問時,他卻振振有詞地說:“我一天到晚地忙,一刻也沒閑著。”

總裁辭退了他,對他說:“工作需要你給出結果,這樣你的忙才有價值,否則有什麼意義呢?”

任何企業都是靠結果生存,根本無法靠理由生存。沒有結果,企業就不能生存是硬道理。無論你有一千個理由還是一萬個理由,對企業來說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結果。結果第一、理由第二,執行的本質就在於抓住結果,實現預期結果,沒有結果一切都不存在。

理由就像瘟疫一樣毒害著人們的靈魂,並且互相感染和影響,極大地阻礙著他們正常潛能的發揮,使許多人未老先衰,喪失鬥誌,消極處世。對於這些人來說,理由已經“吃掉”了他們努力拚搏的希望,結果當然隻能收獲平庸。

林小姐畢業於名牌大學,再加上形象氣質很好,很快就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可是沒過試用期,她就被老板辭退了。原因就是她總是找理由回避問題,而從不想辦法解決問題。

一天,老板派她到清華大學去送材料,要分別送到三個地方,結果她隻去了一個地方就回來了。老板問她為什麼不能完成任務,她說:“清華太大了,我問了好幾次門衛,才找到一個地方。”

老板一聽生氣了:“這三個地方都在清華裏麵,你找了一個下午怎麼隻找到一個單位?”

“我真的去了,不信您去問門衛。我對那裏不熟悉,要不您派個熟悉地形的人去吧。”她辯解說。

老板更加生氣了:“你做一件工作,難道都要我在後麵去核實?你不熟悉地形,別人就熟悉?遇到問題不想辦法解決,理由倒不少!”

其他同事就好心地幫她出主意:你可以進去多問問老師和同學;你可以谘詢那個你找到的那個地方的工作人員,興許他們知道;你可以打電話谘詢清華的總機,找到那兩個單位的電話……

誰知,這位林小姐,嘴角一撇,根本不理會同事的好心,反而氣鼓鼓地說:“反正我已經盡力了……”

為此,老板辭退了她。

所有的人都希望在職場上得到晉升,可是,很多人卻不能如願以償,他們之所以不能得到晉升不是因為沒有能力,而是因為他們習慣了坐在原地給自己找各種各樣的理由。如果你存心逃避問題,你就能找出成千上萬個理由來辯解為什麼問題無法解決,而對問題應該解決的方法卻想得少之又少。

理由永遠不能替代結果。我們要懂得一個基本道理:對結果負責是對我們工作的價值負責。執行是要結果而不是完不成的理由。我們永遠都要鎖定結果這一目標,而不能讓理由成為我們逃避的借口。

在中國自古就有成敗論英雄之說,“成者王敗者寇”,“不管黑貓白貓能抓住老鼠就是好貓”。那些著名的企業大都有久盛不衰的文化支撐。強調結果強調執行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企業文化,就如老百姓看公益片,並不是看完了就能改正很多不好的習慣。樹立“不講理由不講借口”的文化應像一盞長明燈,亮的地方多了,暗的地方自然就少了。

一個建築師跟一隻蜜蜂相比,最大的差別,不在於誰做出的建築更精致,而在於建築師在建築之前會有一個清楚的設計圖,而蜜蜂則是靠本能去把它做好。不要再為自己尋找各種各樣的理由,隻有增加責任感,對自己負責,對工作崗位負責,認真做事,盡忠職守,牢記結果是證明我們一切努力的最終證據,才能真正提高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