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兵黷武:日本二戰經濟末路
中青視野
作者:文韋
日本在二戰之前,認為找到了一種度過經濟危機的捷徑,就是對外發動戰爭,財團和政客認為通過戰爭獲取賠款和礦產,可以幫助日本走上經濟複興之路。這種思路促使日本慣性地發動了侵華戰爭。而被鼓舞上戰車的日本民眾則屢屢成為國家的炮灰,並未能從中獲取些許生活的改善。
甲午賠款:日本食髓知味
日本發動戰爭獲取經濟收益這一慣性的重要動力來自甲午戰爭,中國的2億兩白銀賠款,喂飽了日本的軍工企業。據1902年度日本政府“賠償金特別會計”報告,在支出的巨額“賠償金”中,21.9%用於所謂的“臨時軍事費特別會計”,也就是日清戰爭的戰爭費用。15.7%用於陸軍軍擴。38.6%用於海軍軍備擴充。另外還有8.3%專門用於給海軍補充軍艦和水雷艇。相關的軍工產業迅速崛起。
日本在甲午戰爭中雖然獲取了巨額賠款,但日本普通民眾並未直接獲益。僅1897年,日本就發生了32起罷工,參加者達6300人。一方麵是軍國主義和軍工企業大發戰爭財,一方麵是貧富差距日益嚴重,民不聊生。
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日本采取了貶值日元、降低利率、降低工資、擴充軍備的手段來提振經濟。軍工財團可以獲得低利率貸款和巨額訂單,而普通民眾則在降薪的同時遭受通脹的折磨。
日本的經濟模式顯然不可持續,因為擴充的軍備,既耗費了大量的資源,又不能再度投入生產,並不是和平狀態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日本開始謀劃侵華戰爭,妄圖再次獲得戰爭賠款,並掠奪戰爭資源。
入侵中國:深陷戰爭泥潭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輕易地占領了東三省,獲得了大量的人口、礦石和工業資源。
得隴望蜀,蛇有吞象心,占領了東三省,使得日本對中國的野心極劇膨脹,更加瘋狂地軍事擴充。1931-1936年,日本官方軍事訂貨金額達70億日元,三菱、川崎、浦賀船渠、日產、日氮等十大民營軍需企業利潤平均增長48%。日本稱其為“軍需景氣”。軍事支出在這幾年占比達35%~47%。
長期的軍事支出,顯然會使日本入不敷出。日本民眾生活更是困難。至1935年,日本國民收入為145.3億日元,年度一般國民收入為166.5日元,而東京一般市民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開支是每人每年109.2日元。農村生活水平較之則更加貧困。
軍國主義者開始謀劃全麵侵華,挑起了蘆溝橋事變,妄想在三到數個月內,征服中國。但戰爭並未如日本的糊塗夢想一樣順利。到1941年,日本經濟已經揭不開鍋了。財政和資源都到了難以為繼的程度。
為了籌措軍費,日本增加稅收,濫發公債及紙幣。在1936年將法人所得稅增加80%,個人所得稅增加30%,遺產稅增加10%,廢止了股票所得可抵扣40%稅額的規定,並建立了財產稅、煙酒稅等新稅,1937年侵華戰爭爆發後,又實行臨時增稅及創立“華北事變特別稅”,1938年又創立“中國事變特別稅”。1936年公債發行額度不足10億日元,1937年擴充至15億日元,到1941年更高達87億日元,其公債總額1936年為104億日元,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為373億日元。日本的貨幣流通量則由1936年的26億日元猛增至1941年的79億日元,導致物價上漲一倍以上。但日本工人的實際工資則在下降,1937年為人均100元,到1941年則為84日元。國民的實際生活水平劇烈下降了,國家財政麵臨崩潰。但軍工企業仍然獲利可觀,大發戰爭財。1940年,東京的一份麵條0.15日元,一份豆沙水果涼粉0.15日元,白蘭瓜一個0.30日元,牛肉一公斤0.80日元,東京到熱海的一等火車票1.20日元,一噸煤炭346日元。但當時在建的“大和號”戰列艦其總造價則是137,802,000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