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明確提出“兵以詐立”,從根本上否定了之前所謂的“仁義之兵”,用具體的謀略來指導實際的戰爭,在戰爭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曆代都有《孫子兵法》的釋注,今譯本有黃樸民的《白話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與企業管理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曾經說,125年前,當大型企業首次出現時,能夠模仿的惟一組織結構就是軍隊。美國著名的銷售戰略專家傑克·特勞特在《市場銷售戰》一書中,論述了像“遊擊戰”、“側翼戰”、“進攻戰”、“防禦戰”等不同的戰略原則。著名的藍徹斯特“安全法則”則從軍事上保持優勢所需的軍力對比,推出企業品牌市場地位安全的下限、相對安全線、絕對安全線。可以這麼說,管理者精讀深悟一本傑出的兵法書籍給自己的企業管理活動帶來的影響必然是全方位的。
作為“兵學聖典”,《孫子兵法》中包含的管理理念值得所有管理者精研深究。
戰爭必然給雙方帶來損失,所以任何戰爭的最終指導原則是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利益。如果不付出代價而獲利,那麼就是“全勝”。所以孫武說:“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孫子·謀攻)。意思是指導戰爭的法則以使敵國完整地降服為上策,擊破敵國就次一等;使敵人全軍完整地降服是上策,用武力擊破它就次一等;使敵人全旅完整地降服是上策,擊破它就次一等;使敵人全卒完整地降服是上策,擊破它就次一等;使敵人全伍完整地降服是上策,擊破它就次一等。所以,百戰百勝,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戰而使敵人降服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在企業管理中也是同理,領導者使人不得不服不是最高領導術,隻有使下屬心甘情願地臣服才是真正的領導術,才是“善之善者”的領導者。
在這個總原則下,孫武提出了心治與速決的實施辦法。
戰場上的敵我雙方,很多時候比的不是武力,而是氣勢,是心力。“三軍可以奪氣,將軍可以奪心”(《孫子·軍爭》)對於領導者而言,他的決心可以聚起士氣,也可以泄掉士氣。
如何“奪心”呢?《孫子兵法》提供了具體的戰術:“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意為以自己的嚴整來對待敵人的混亂,以自己的鎮靜來對待敵人的喧嘩,這是掌握軍心的方法。《十一家注孫子·軍爭》注中說:“心者,將之所主也”,“怒之令憤,撓之令亂,間之令疏,卑之令驕,則彼之心可奪也”。這就是說,作戰決心是指揮員用兵的思想主導。用氣惱敵將的方法使他忿激,用疑兵擾亂敵將的情緒,用離間手段使敵營上下互不信任,用示弱使敵將驕傲麻痹,這樣他的正確決心就會動搖改變了。而一旦領將的決心動搖,那士氣立刻就會衰弱。
任何團隊,其領導者的堅定決心就是其他成員的“定心丸”,其堅定的意誌,能凝聚團隊之力,鼓舞團隊之氣勢。如果想打敗對手,最好的辦法莫過於使其領導者心中充滿猜疑、猶豫,從而瓦解其團隊的氣勢,再一鼓作氣,速戰速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