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淮南子——自由與秩序的混合(1)(2 / 2)

《淮南子·泰族訓》中這樣說道:“智過萬人者謂之英,千人者謂之俊,百人者謂之豪,十人者謂之傑。”接著,作者又進一步說明了各自的特點:能明天道地理,通人情,能虛懷若穀,德澤能使遠方之人歸服,信譽能使國家統一,智慧能通達變化,這樣的人就是俊才;德行能夠教化大眾,品行能夠合於大義,仁惠能夠贏得百姓,光明能夠照耀大眾,這樣的人就是俊才;行為能夠成為表率,智慧能夠決斷疑難,廉潔能夠把財物分給眾人,信用能夠守住,做事能夠形成方法,語言能夠合於大道,這樣的人就是豪才;保守職責而不廢棄,處理事情符合大義而不相互勾結;看見困難不苟且求避免,見到利益不苟且求自足,這樣的人就是傑才。

有了標準之後,具體如何操作呢?《淮南子》提出應“觀小節”:“貴則觀其所舉,富則觀其所施,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貧則觀其所不取。視其更難,以知其勇;動以喜樂,以觀其守;委以財貨,以論其仁;振以恐懼,以知其節;則人情備矣。”(《淮南子·氾論訓》)高貴的人要看他的舉止,富有的人要看他的施舍情況,貧窮時看他不接受的財物;卑賤時看他不做的事情。看他經受的患難就可以知道他的勇氣;用快樂來打動他,就可以觀察他的守持狀況;從財貨的積累上可以評論他的仁德;用恐懼之事來震懾他,可以知道他的節氣。這樣人之情性的考察便全部具備了。

了解每個人的才智水平及情性特質,這樣就能夠根據其具體情況將其安置於具體的職位上,使其大材大用,小材小用,用之所適,施之所宜。

當然,選用人才時,管理者也應克服自身的一些障礙:

一是防止隻看到別人的短處而不看其長處的求全心理。《淮南子·氾論訓》中指出:“今誌人之所短,而忘人之所修,而求得賢乎天下,則難矣。”考察人才應看其主要方麵,分清主次,不能對人求全責備,“人有厚德,無問其小節;而有大譽,無疵其小故”(《淮南子·氾論訓》)。所以人有大的美德,他的小節不要過問;人有大的榮譽,小的毛病不要去挑剔。

二是應排除個人的求同心理。人們大抵對與自己觀點相同的人存有好感,而在主觀上就喜歡任用這類人,與這類人共事。所以,這種“惺惺惜惺惺”式的自我認同往往使人才的舉薦失之偏頗。《淮南子》認為選拔人才應排除這種個人主觀上的喜好。

“凡人各賢其所說,而說其所快。世莫不舉賢,或以治,或以亂,非自遁,求同乎己者也。己未必得賢,而求與己同者,而欲得賢,亦不幾矣!”(《淮南子·繆稱訓》)。意思是說人們總是把自己所喜歡的人稱為賢人,喜歡他們認為快樂的事情。與自己相同的人世人沒有不推舉他們為賢人的,有的能夠治理國家,有的卻把國家搞得混亂。這種結果不是自我欺騙造成的,而是各自尋求自己誌趣相同的人造成的。自己不是聖賢之人,尋到與自己相同的人,而想要得到有才能的人,不也是與自己一樣嗎?

現代企業領導者用人也是同理,不光要考慮其才能,更要注意人員的編組和配合。比如,一個部門有三個經理,他們平級而無主從,此時,最好的安排是:一個富有決斷力,一個具有協調的本事,另一個擅長行政事務,在這種人力資源狀況下可組成一個有頭腦、善協調、有生氣的領導集體。如果三個都擅長決斷,意見相左時,勢必各行其是,誰也不聽誰的;如果三個都具有行政能力,遇事就難有人出來拍板,而陷於瑣碎事物中;如果三個人都隻有協調能力,既無人決策,也沒人做實際工作,也幹不成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