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三略——先秦版本的領導學(1)(1 / 2)

與先秦的其他兵書相比,《三略》有自己鮮明的特點:它不僅有軍事思想,講征伐之道,更包含政治方略,講如何安天下,如何治天下,從這一點上出發,它的思想內涵不再局限於某一家某一派,而是雜取各家,萃其精華。它在思想上雜糅了儒、法、道、陰陽各家,是對先秦得天下、治天下的所有方略的一個大融合。

《三略》:

先秦版本的領導學

釋典

《三略》,又名《黃石公三略》,是中國古代一部列入《武經七書》的經典性兵書,相傳為張良的老師黃石公所作。黃石公本為秦漢時人,後得道成仙,被道教納入神譜。

《三略》分上、中、下三略,共3800餘字。《上略》主要講述“設禮賞,別奸雄,著成敗”,認為“能柔能剛,其國彌光;能弱能強,其國彌彰。純柔純弱,其國必削;純剛純強,其國必亡。”《中略》主要講述“差德行,審權要。”以不同時代帝王的政治業績,來說明“權變”要根據時代的不同而要有不同的策略。《下略》主要講述“陳道德,察安危,明賊賢之咎”,告誡君主要任人惟賢。

與先秦的其他兵書相比,《三略》有自己鮮明的特點:它不僅有軍事思想,講征伐之道,更包含政治方略,講如何安天下,如何治天下,從這一點上出發,它的思想內涵不再局限於某一家某一派,而是雜取各家,萃其精華。它在思想上雜糅了儒、法、道、陰陽各家,是對先秦得天下、治天下的所有方略的一個大融合。

用《三略觀察》首席軍史研究員宮玉振的話來概括就是“以道家謀略取天下,以陰陽家理論察形勢,以法家原則理將卒,以儒家思想治天下,便是《三略》的全部內容。”

道家是《三略》的中心體係。《上略》的開頭部分就通過對“剛”“柔”範疇的分析,為全書確立了“尚柔”的謀略起點。如“柔能製剛,弱能製強。柔者德也,剛者賊也。弱者人之所助,強者怨之所攻。柔有所設,剛有所施,弱有所用,強有所加,兼此四者而製其宜”;如“莫不貪強,鮮能守微。若能守微,乃保其生”等。

陰陽家思想也集中地反映在了《上略》。在這部分,它確立了“貴因”的謀略原則。如“端末未見,人莫能知。天地神明,與物推移,變動無常。因敵轉化,不為事先,動而輒隨”。

以法治軍是《三略》的一條基本原則。如“將之所以為威者,號令也;戰之所以全勝者,軍政也;士之所以輕戰者,用命也。故將無還令,賞罰必信。如天如地,乃可禦人。士卒用命,乃可越境”;“一令逆則百令失,一惡施則百惡結。故善施於順民,惡加於凶民,則令行而不怨”等等。

儒家思想在《三略》中也是顯而易見的。如《下略》中有“賢人之政,降人以體。聖人之政,降人以心。”“降體以禮,降心以樂。”“以德之君,以樂樂人。無德之君,以樂樂身。樂人者,久而長。樂身者,不久而亡。”“舍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逆者亂之招,順者治之要”等等。通過對“禮樂教化”的弘揚,為《三略》確立了以德治國的基本取向。

所以,宋人戴少望在《將鑒論斷》中這樣說:“兵法傳於今世者七家,惟《三略》最通於道而適於用,可以立功而保身。”

現存最早的刊本為南宋孝宗、光宗年間所刻《武經七書》本,今有宮玉振的《白話三略》。

《三略》與企業管理

就企業的經營管理來說,《三略》的最大啟發就是“為國之道,恃賢與民。”賢,講得是重用人才;民,講得是爭取民心。

在先秦眾多的兵書中,《三略》是最具有“民本”主義的一本。在它看來,無論是治理國家還是用兵作戰,都必須以“得人”為本。所以《三略》開篇就指出“治國安家,得人也。亡國破家,失人也。”(《三略·上略》)

能否得人,關鍵在君主。“澤及於民,則賢人歸之;澤及昆蟲,則聖人歸之。賢人所歸,則其國強;聖人所歸,則六合同。求賢以德,致聖以道”(《三略·下略》)。說恩澤遍及於百姓,賢人就會歸附他;恩澤遍及於萬物,聖人就會歸附他。賢人歸附的,國家就能強盛;聖人歸附的,天下就能統一。使賢人歸附要用“德”,使聖人歸附要用“道”。可見,君主個的人道德修為在得人方麵有關鍵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