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三略——先秦版本的領導學(2)(2 / 2)

11.將謀欲密,士眾欲一,攻敵欲疾。將謀密,則奸心閉;士眾一,則軍心結;攻敵疾,則備不及設。軍有此三者,則計不奪。將謀泄,則軍無勢;外窺內,則禍不製;財入營,則眾奸會。將有此三者,軍必敗。——《三略·上略》

[譯文]將帥的計謀要隱密,軍隊的成員要同心,攻擊敵人要迅速。將帥的計謀能隱密,那麼奸細就不會產生;軍隊的成員能同心,那麼軍隊就會團結;攻擊敵人能迅速快捷,那麼敵人就會來不及設置防備措施。軍隊具有這三種條件,那麼計謀也就能獲得實現。將帥的計謀泄漏,那麼軍隊就沒有形勢;外敵得以窺伺軍中,那麼禍端就不能製止;錢財進入軍營,那麼眾多的奸邪就會聚集生事。將帥不能預防這三種情況發生,軍隊一定要打敗仗。

12.將無慮,則謀士去;將無勇,則吏士恐;將妄動,則軍不重;將遷怒,則一軍懼。軍讖曰:慮也,勇也,將之所重;動也,怒也,將之所用。此四者,將之明誡也。——《三略·上略》

[譯文]將帥沒有智慮,那麼謀士就會離他而去;將帥沒有勇氣,那麼官吏士卒就會產生恐懼;將帥輕舉妄動,那麼軍隊就不會穩重;將帥遷怒別人,那麼全軍的成員都會感到恐懼。軍事上的讖言說:智慮,勇氣,是將帥所應重視的能力;動作,發怒,是將帥所應妥善運用的。這四條,是將帥明確的訓誡。

13.君無疑於臣,臣無疑於主;國定主安,臣以義退,亦能美而無害。霸者,製士以權,結士以信,使士以賞。信衰則士疏,賞虧則士不用命。——《三略·中略》

[譯文]君主不懷疑臣下,臣下不懷疑君主;國家安定,君主安全,臣子功成身退,也可以獲得美名而沒有損害。稱霸的人,駕馭士人用權術,結交士人用誠信,役使士人用賞賜。誠信不足則士人將與你疏遠,賞賜不全則士人不會為你賣命。

14.使智,使勇,使貪,使愚。智者樂立其功,勇者好行其誌,貪者邀趨其利,愚者不顧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軍之微權也。——《三略·中略》

[譯文]役使智者,役使勇者,役使貪者,役使愚者。智者樂於建功立業,勇者喜好依自己的意誌行事,貪者追求利益,愚者不顧自己的性命。憑借著這些人各自的性格來加以運用,這是軍隊微妙的權術啊!

15.無使辯士談說敵美,為其惑眾。勿使仁者主財,為其多施而附於下。——《三略·中略》

[譯文]不要使辯士談說敵人的好處,這是因為他會蠱惑眾人。不要使仁者掌管財政,這是因為他會經常拿錢財來施惠部下而使部下歸附於他。

16.主不可以無德,無德則臣叛;不可以無威,無威則失權。臣不可以無德,無德則無以事君;不可以無威,無威則國弱,威多則身蹶。——《三略·中略》

[譯文]君主不可以沒有道德,沒有道德則臣子就會背叛;不可以沒有威嚴,沒有威嚴則會失去權柄。臣子不可以沒有道德,沒有道德則不能侍奉君主;不可以沒有威嚴,沒有威嚴則國家就會衰弱,但威嚴太多又會使自己遭受損傷。

17.賢人之政,降人以體;聖人之政,降人以心。體降可以圖始,心降可以保終。——《三略·下略》

[譯文]賢人的政治,能降服人們的行為;聖人的政治,能降服人們的內心。行為降服了就可以計劃事情的開端,內心降服了就可以保全事情的結局。

18.眾疑無定國,眾惑無治民。疑定惑還,國乃可安。——《三略·下略》

[譯文]民眾懷疑政府的政策則沒有安定的國家,民眾困惑政府的法令則沒有守法的百姓。懷疑消失,困惑解除,國家才可能安定。

19.犯上者尊,貪鄙者富,雖有聖王,不能致其治;犯上者誅,貪鄙者拘,則化行而罪惡消。——《三略·下略》

[譯文]犯上的人受到尊崇,貪鄙的人得到富貴,雖然擁有聖王,也不能使國家獲得秩序;犯上的人遭到誅殺,貪鄙的人受到拘束,那麼教化就能推行而罪惡就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