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人物誌——人才學的教科書(1)(2 / 2)

“強毅之人,狠剛不和;柔順之人,緩心寬斷;雄悍之人,氣奮勇決;懼慎之人,畏患多忌;淩楷之人,秉意勁特;辨博之人,論理贍給;弘普之人,意愛周洽;狷介之人,砭清激濁;休動之人,誌慕超越;沉靜之人,道思回複;樸露之人,中疑實(石舀);韜譎之人,原度取容(《體別第二》)。”

從智勇關係出發,劉劭又將人分為英才型、雄才型和英雄兼備型。《人物誌》中寫道:“是故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此其大體之別名也。”“必聰能謀始,明能見機,膽能決之,然後可以為英,張良是也。氣力過人,勇能行之,智足斷事,乃可以為雄,韓信是也。”“徒英而不雄,則雄材不服也;徒雄而不英,則智者不歸往也。故雄能得雄,不能得英;英能得英,不能得雄。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與雄。能役英與雄,故能成大業也。”

“知人”還要“八觀五視”。何謂八觀?“八觀者,一曰觀其奪救,以明間雜。二曰觀其感變,以審常度。三曰觀其誌質,以知其名。四曰觀其所由,以辨依似。五曰觀其愛敬,以知通寒。六曰觀其情機,以辨恕惑。七曰觀其所短,以知所長。八曰觀其聰明,以知所達。”何謂五視?“居,視其所安;達,視其所舉;富,視其所與;窮,視其所為;貧,視其所取。然後乃能知賢否。”

實際上,這本書還有另一方麵的內容是值得現代管理者們重視的,這就是關於人際關係的論述。作者認為人們相互感應是受著自己的情性影響的,《材理》篇中說:“同則相解,反則相非,雜則相恢”,因此又講了構成人們之間矛盾的六種原因,主要講的是交流過程中的矛盾,這就是“六構”。這一內容的總結則是全書的最後一章:《釋爭》。實際上,從作者的觀點來看,能夠“釋爭”的人隻有那種具有中庸之德的人,這正是作者看人的最重要的標準:“觀人察質,必先察其平淡”。

《人物誌》中講述的識鑒人才之術、量能用人之方及對人性的剖析,對於今天的企業管理者,具有極大的借鑒價值。如果說《論語》為處世之書,《孫子兵法》為戰伐之書,《韓非子》為統治之書,那麼《人物誌》就是當之而無愧的識人之書。

大家眼中的《人物誌》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縱橫中外的人才學的教科書。

——南懷瑾台灣學者

中國最早提出“人才質量”的專著當推1700年前三國時期哲學家劉劭所著《人物誌》。

——陳威北京工商大學社科部副研究員、副教授

《人物誌》中的管理智慧

1.性之所盡,九質之征也。然則平陂之質在於神,明暗之實在於精,勇怯之勢在於筋,強弱之植在於骨,躁靜之決在於氣,慘懌之情在於色,衰正之形在於儀,態度之動在於容,緩急之狀在於言。其為人也,質素平淡,中睿外朗,筋勁植固,聲清色懌,儀正容直,則九征皆至,則純粹之德也。九征有違,則偏雜之材也。——《人物誌·九征》

[譯文]人才的情性,大概有九種表征。平正或偏邪的素質在於神;聰慧或愚鈍的根本在精氣;勇敢或怯懦的氣勢在於筋脈,強健或纖弱的體魄在於骨骼;急躁或沉靜的脾性在於氣血;悲傷或愉悅的情緒在於麵色;頹廢或嚴正的形象在於儀表;造作或自然的舉止在於容貌;和緩或急切的狀態在於言語。為人平靜淡泊,內心敏慧外表清朗,筋腱強勁骨骼堅挺,聲音清潤神色愉悅,儀表莊重容貌端正,九種類型的表征都具備,就是才德精美的人才。如果九種征像相互違謬乖戾,隻能稱為偏雜之才。

2.偏至之材,以材自名;兼材之人,以德為目;兼德之人,更為美號。是故兼德而至,謂之中庸;中庸也者,聖人之目也。——《人物誌·九征》

[譯文]偏材的人,以某一專長立各;兼材的人,以某一品德見稱,兼德的人才,具有美好的稱號。因此兼德而達到完美的境界,稱為中庸。中庸,這是對聖人的最高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