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三國演義——企業家的必備案頭書(2 / 3)

千變萬化的謀略是《三國演義》的精華部分。《三國演義》以黃巾起義開端,以西晉滅吳收尾,反映了從漢末失政到三分歸晉這一百年間的全部戰爭生活。其間大大小小的戰役數以百計。而在戰爭描寫中“鬥智優於鬥力”,對製勝之道的尋繹是書中精彩的章節。

如書中第18回“賈文和料敵決勝”中,曹操正在與劉表、張繡激戰,荀彧從許昌來信稱袁紹要興兵進犯許都。曹操擔心許都,心慌下令退兵。張繡得知後追趕,賈詡阻止道:“不可追也,追之必敗。”劉表不信,力勸張繡追趕,果然大敗。這時賈詡卻建議“今可整兵再往追之”,並斷言“今番追去,必獲大勝;如其不然,請斬吾首。”張繡依言而行,果然大勝。劉表後來請教賈詡因由,賈詡解釋道:“將軍雖善用兵,非曹操敵手。操軍雖敗,必有勁將為後殿,以防追兵;我兵雖銳,不能敵之也,故知必敗。夫操之急於退兵者,必因許都有事;既破我追軍之後,必輕車速回,不複為備;我乘其不備而更追之,故能勝也。”在這裏,預知敵我,以變製變,是賈詡取勝的妙訣。

書中這樣一類例子不勝枚舉。諸葛亮“增灶退司馬”,是針對司馬懿多謀多疑的心理,以弱示強;曹操濮陽破呂布,是看準呂布的勇而無謀,使用的是“詐死”;“司馬懿克日擒孟達”,因敵糧多兵少,貴在以快取勝;司馬懿戰敗公孫淵隻因“賊饑我飽”要在按兵不動。

“今宜從權,不可拘執常理。”諸葛亮這句話就是種種政治、軍事、經濟角逐的一條普遍原則。現代企業要使自己在多變的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掌握不斷變化的需求動態,了解不同市場的不同特點,注意競爭對手的策略招數,不斷采取正確的對策變於人先。

整部《三國演義》,就是一個動態競爭整合的過程,說到底,就是三國各集團人士彼此智慧競合的交往實踐過程。三國領袖者深知,得人才者得天下,各使盡招數應對人才的爭奪戰。

劉備善用情感動人。他三顧茅廬,感動孔明,定下隴中策;摔阿鬥,撫趙雲,妙得萬人心;送徐庶,灑別淚,使眾人感之歎之。

曹操招賢納士,善於人才的科學匹配。《三國演義》第67回,張遼、李典、樂進合力守衛合淝,曹操對此三人各人任務的安排就極為精到。曹操明確指示:“張、李二將軍出戰,樂將軍守城。”三位將軍,張遼有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概,會堅決執行曹操以攻為守的指令;李典則“素與張遼不睦”,但豪爽直率;樂進是個中間人物,態度模棱兩可,對張、李二人都不敢得罪,並有些怯戰。這樣的三人,在曹操的巧妙安排下,讓三人性格互補,以團結對敵,謀求最佳的整體效應,使團隊發揮了極大的威力,把不可一世的吳軍打得七零八落,令“江南人人害怕,聞張遼大名,小兒也不敢夜啼”。

孫策則能用人之長。他的臨終遺言“倘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充分反映了他在識人的基礎上的用人之長。

周瑜血氣方剛,才華橫溢,不願受製於人。他的這種性格對於協調內部人際關係可能有些障礙,但麵對強敵時,則能表現為堅強不屈,敢於抵抗。後來周瑜有曆次戰爭中表現出來的才華證明了孫策的識人、用人之明。張超不同於周瑜,他老於世故,為人圓滑,對於調節內部關係,處理內部事務,非常有經驗。但也因他過於世故,所以缺乏進取,立足於守,所以一旦負責外交事務就免不了要喪權辱國。可見“內事不決問張超”的決斷也是極為英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