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三國演義——企業家的必備案頭書(1 / 3)

“少年時閱讀可能是看熱鬧,故事多變有趣;年輕時閱讀可能對小說中種種人物的性格的描寫以及他們的為人之道感興趣;年紀再大一些的人可能多注意人物命運的描寫以及各方人物鬥智鬥力、巧弄權謀方麵。”今天,很多企業家把它當案頭的必備之物,而將其智謀運用到企業的經營管理中去。

《三國演義》:

企業家的必備案頭書

釋典

《三國演義》其實是《三國誌演義》的簡稱,是中國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第一部章回體小說,也是第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在中國小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國演義》的作者是羅貫中。羅貫中,(1330年~1400年),元末明初作家、戲曲家,原名羅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他的籍貫一說是太原(今山西),一說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確考。據傳說,羅貫中曾充任過元末農民起義軍張士誠的幕客。除《三國誌通俗演義》外,他還創作有《隋唐誌傳》等通俗小說。

《三國誌演義》的絕大部分素材來自史書,主要是陳壽的《三國誌》。以外,裴鬆之的注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等都是《三國誌演義》的素材來源。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曆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曆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吒叱風雲的英雄人物。在對三國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對曹操則極力揭露鞭撻。

《三國演義》問世後,一直擁有廣大的讀者群,上至帝王將相,下達平民百姓,都對《三國演義》裏的故事耳熟能詳。清朝廷更是把《三國演義》看成是治國、治軍的方略,忠孝節義等儒家思想的典範。攝政王多爾袞在順治七年滿文《三國演義》前麵所載的諭旨中說:“諭內三院:著譯《三國演義》,刊刻頒行。此書可以忠臣、義賢、孝子、節婦之懿行為鑒,又可以奸臣誤國、惡政亂朝為戒。文雖粗糙,然甚有益,應使國人知此興衰安亂之理也。”

《三國演義》是一部常讀常新的作品,正如著名文藝理論家教授所言,“少年時閱讀可能是看熱鬧,故事多變有趣;年輕時閱讀可能對小說中種種人物的性格的描寫以及他們的為人之道感興趣;年紀再大一些的人可能多注意人物命運的描寫以及各方人物鬥智鬥力、巧弄權謀方麵。”今天,很多企業家更是把它當案頭的必備之物,而將其智謀運用到企業的經營管理中去。

《三國誌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間的,俗稱嘉靖本,24卷。明弘治刻本《三國誌通俗演義》,文字粗樸,內容平易;《三國誌演義》,清毛宗崗增刪評點本,約成書於康熙初年,該本流傳最廣。人民文學出版社多次重印出版。

《三國演義》與企業管理

《三國演義》對企業的戰略管理有重要的借簽意義。

《三國演義》第38回,諸葛亮在與劉備第一次見麵時就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局勢,指出:曹操已擁有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地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接著,簡明分析了荊洲和益洲的重要戰略地位,最後告訴劉備,將軍欲成霸業,應該: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後即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

這便是古今稱道的隆中決策。在這個著名的決策中,既有遠景戰略規劃——圖中原,又有指導戰略目標——以三分天下,成鼎足之勢;又有逐步實施戰略的措施——先取荊州為家,後即取西川建基業。可以說,正是由於劉備集團實施了這一正確決策,蜀國才得以絕處逢生,與先期建立的魏、吳政權鼎立天下,存在和延續了四十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