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冰鑒——精妙識人術(1)(1 / 3)

《冰鑒》集中國曆代相術之大成,是中國古代相術流派中“書房派”的代表作。冰鑒,取其以冰為鏡,能察秋毫之義,分“神骨”、“剛柔”、“容貌”、“情態”、“須眉”、“聲音”及“氣色”七篇,與江湖上流傳的相書不同之處就在於重神而兼形,特別強調人的精神和氣質。

《冰鑒》:

精妙識人術

釋典

《冰鑒》一書是曾國藩總結自身識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傳世奇書,是曾國藩體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訣。

曾國藩(1811~1872年),是中國曆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從湖南雙峰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書生入京赴考,中進士留京師後十年七遷,連升十級,37歲任禮部侍郎,官至二品。後因母喪返鄉,恰逢太平天國巨瀾橫掃湘湖大地,他因勢在家鄉拉起了一支特別的民團湘軍,曆盡艱辛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曆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死後被諡“文正”。

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是清王朝由於嘉盛世轉而為沒落、衰敗,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的動蕩年代,由於曾國藩等人的力挽狂瀾,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麵。曾國藩作為這一過渡時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麵產生了令人注目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作用於當時,而且一直延至今日,從而使之成為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具有爭議的曆史人物。

曾國藩是一個“辦事(幹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毛澤東)。他不但精於治國、治軍、治家、治學,而且精於相術。據說他有十三套學問,但流傳下來的隻有兩套,即治家之學《曾國藩家書》和相學經典《冰鑒》。

《冰鑒》集中國曆代相術之大成,是中國古代相術流派中“書房派”的代表作。冰鑒,取其以冰為鏡,能察秋毫之義,分“神骨”、“剛柔”、“容貌”、“情態”、“須眉”、“聲音”及“氣色”七篇,與江湖上流傳的相書不同之處就在於重神而兼形,特別強調人的精神和氣質。

據說曾國藩但凡用人要先看其相。《清史稿·曾國藩傳》上說:“國藩為人威重、美須髯,目三角有棱,每對客,注視移時不語,見者悚然,退則記其優劣,無或爽者。”

《冰鑒》一書對後世影響頗大,蔣介石的相人之法,就得益於《冰鑒》。他在安排重要人事時,也常常觀察其相貌顏色,以決定用否。蔣緯國在擔任三軍大學校長期間,該書曾被指定為學生的重要參考書。該書曾在大陸絕跡幾十年,近年被整理出版,受到讀者青睞。

《冰鑒》與企業管理

清朝的曾國藩具有異乎尋常的識人術,尤擅長於通過人的相貌、神情及身體語言等個人外在因素來判斷對方的品質、性格、情緒、經曆及其今後的發展方向,並據此給對方安排合適的職位。

有一天,有新來的三位幕僚來拜見曾國藩,見麵寒暄之後退出大帳。有人問曾國藩對此三人的看法。

曾國藩說:“第一人,態度溫順,目光低垂,拘謹有餘,小心翼翼,乃一小心謹慎之人,是適於做文書工作的。第二人,能言善辯,目光靈動,但說話時左顧右盼,神色不端,乃屬機巧狡詐之輩,不可重用。惟有這第三人,氣宇軒昂,聲若洪鍾,目光凜然,有不可侵犯之氣,乃一忠直勇毅的君子,有大將的風度,其將來的成就不可限量,隻是性格過於剛直,有偏激暴躁的傾向,如不注意,可能會在戰場遭遇不測。”這第三者便是日後立下赫赫戰功的大將羅澤南,後來他果然在一次戰爭中中彈而亡。

古人雲:“有諸內必形諸外。”觀外識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思維方式,《冰鑒》體現的正是這種中國傳統的察人技巧。隻有正確地識人,才能正確地用人。曾國藩鑒別人才,一個核心的思想是從其人的相貌、言語、行動特征來考察其思維和做事的方法,從而判斷它才能的大小,以此確定他適合擔任什麼工作。這才是考察人物、鑒別人才的正道。內在的東西必然會表現在外,企業領導者有必要了解傳統的察人、識人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