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孫子兵法》“全勝而非戰”的謀略與運籌技巧(1)(1 / 3)

《孫子兵法》中“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全勝而非戰”謀略,提倡依靠謀略來贏得戰爭的勝利。這一思想無論在兵學界還是在商學界都有永恒的意義和價值。在商戰中,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收益,即為全勝。

《孫子兵法》:

“全勝而非戰”的謀略與運籌技巧

釋典

《孫子兵法》作為中國最早的兵學專著,以深邃辯證的軍事思想、博大縝密的理論體係被譽為“兵學聖典”、“百世兵家之師”、“世界古代第一兵書”。早在唐代,《孫子兵法》便傳入日本,後相繼傳入朝鮮、越南等國,並出現了不少注疏之作。1772年,法文版《孫子兵法》在巴黎出版,開始了《孫子兵法》在西方的傳播。時至今日,《孫子兵法》一書已以近30種文字在世界範圍內廣泛流傳。

《孫子兵法》作者孫武。孫武,字長卿,齊國樂安(今山東忠民縣)人,生卒年不詳,大約與孔子同時或稍早,春秋末期著名的軍事理論家,被譽為“兵學鼻祖”。孫武的祖先是陳國的公子陳完,因陳國內亂,逃到齊國,改姓田。齊景公時,孫武的祖父田書因伐莒國有功,被景公賜姓孫,食采於樂安。青年時期,孫武因齊國貴族內亂而離開齊國,來到新興的吳國,並結識了軍事家伍子胥。公元前512年,在伍子胥的竭力推薦下,孫武得以晉見吳王闔閭,並呈上了自己的兵法十三篇,得到吳王的賞識,被任命為將軍。此後,孫武輔助吳王闔閭經國整軍,為吳國的強盛做出了很大貢獻。隨著吳國霸業的蒸蒸日上,吳王夫差漸漸自以為是,不納忠言,聽信奸臣挑撥。孫武悄然歸隱,息影深山,根據自己訓練軍隊、指揮作戰的經驗,修訂其兵法十三篇,使其更臻完善。

《孫子兵法》十三篇依次為《計篇》、《作戰篇》、《謀攻篇》、《形篇》、《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言簡意賅,歸納戰爭的原理原則,軍事理論係統。其中各篇均有主題思想,但又構成完整的思想體係,對戰前準備、策略運用、作戰部署、敵情判斷等,都有詳細說明,周密完善。

在理論特征上,《孫子兵法》強調將帥的作用,倡導進攻的方式,具有辯證思維的特色,注重謀略的運用。在世界軍事學史上,《孫子兵法》是傳統兵學的代表。中國曆代戰爭,都以它為指導,孫子主張的智、信、仁、勇、嚴,成為兩千五百年來中國軍人的“武德”。“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兵無常勢”、“兵以詐立”、“上兵伐謀”等軍事原則,至今仍為治軍戒律,《孫子兵法》曆來被譽為“兵學鼻祖”。

《孫子兵法》在作戰方法上提出速決、先勝、權變、地利等。孫武強調“兵貴勝,不貴久”,軍隊作戰,不能曠日持久,必須力求速戰速決。這一觀點就當時客觀條件而言,是符合作戰要求的。先勝指先造成勝利的條件,然後才與敵人交戰,主要包括領地的大小、資源的多少、兵員的眾寡、力量的強弱、勝敗的可能。在實戰中,將帥熟悉這些先勝的條件,才能預測勝利。權變即適應作戰態勢的變化,尤其是根據敵方的實際情形,采取不同的戰法。孫武討論作戰方法時重視發揮地利,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實施不同的作戰方法。地理環境是用兵的輔助條件,影響到戰爭的勝敗。隻有熟悉作戰的地理環境,了解敵我雙方的情形,才能夠穩操勝券。

關於《孫子兵法》的成書,曆史上曾存有疑問。因《漢書·藝文誌》著錄《吳孫子兵法》有82篇,圖9卷,後人多認為十三篇是曹操削除繁冗,取其精華而成。又有人因《漢書·藝文誌》著錄的《齊孫子》,即《孫臏兵法》久已亡佚,後世流傳的隻有一部《孫子兵法》,而認為十三篇出自孫臏之手。不過,在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一部《孫臏兵法》和《孫子兵法》的殘簡,以及記載孫武言行的70餘枚竹簡後,現代學者們已多傾向於十三篇出自孫武之手,八十二篇是孫武後學所著,是用以補充和解釋十三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