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六韜》“五材”、“十過”謀略與運籌技巧(1)(1 / 3)

《六韜》融會諸子百家,集先秦兵學之大成,對戰爭、戰爭指導、軍隊建設有全麵的論述。它提出君道、愛民、尚賢、文伐等主張,尤其是“五材”、“十過”作為選將的標準,對於現代企業管理者選拔人才有指導意義。

《六韜》:

“五材”“十過”謀略與運籌技巧

釋典

《六韜》,又稱《太公六韜》或《太公兵法》,是中國古代著名兵書。舊題周呂望作,《隋書·經籍誌》中注為:“周文王師薑望撰”,經曆代爭論和出土文獻證明,《六韜》成書於戰國後期,是戰國時人托薑望名撰成,但並不排除其中反映了呂尚的某些軍事思想。其真實作者已不可考。

薑望,又稱呂望、呂尚,字子牙,原姓薑,周人稱之為師尚父或太公望,俗稱薑太公、薑子牙,是西周傑出的軍事思想家,西周王朝的開國功臣和齊國政權的創建者。青年時曾在商都朝歌為吏,後投奔西周,得文王姬昌的賞識。他根據當時敵我雙方的具體情況,為文王提出正確的戰略決策,終於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麵,為滅商戰爭的勝利奠定基礎。文王死後,他輔佐武王,進一步削弱商的實力,並最終指揮周軍在牧野之戰中一舉滅商。西周建立後,因功受封於齊。他舉賢尚功,因俗而治;重視工商和軍隊建設,使齊國很快強盛起來,奠定了齊國數百年的大國地位。

《六韜》包括《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和《犬韜》六部分,采用周文王、武王與呂望對話的形式,論述治國、治軍和指導戰爭的理論、原則,是一部具有重要價值的軍事經典著作,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西漢以後《六韜》開始廣泛流傳,深受劉備、諸葛亮、孫權等政治家和軍事家的重視。唐朝以後,兵家都喜歡學習《六韜》,常引用其中的觀點,宋朝時被編入《武經七書》,位居《武經七書》之首,為武學必讀之書。長期以來,它一直是中國古代兵家學習、研究和不斷引用的軍事經典。《六韜》在國外也有深遠影響,16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已翻譯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種文字。

《六韜》的將論中提出以“五材”、“十過”作為衡量將帥素質的標準;通過幕府建製來彙聚各類人才,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團隊;在實踐中提出選拔將領的具體可行的措施;提醒君主在任命將帥時要授予全權。其政治思想主要包括君道、愛民、尚賢、文伐等。作戰方法主要涉及把握戰機、利用特殊地形、車戰、騎戰和步戰等方式的指揮原則和運用。具體每部分的主要內容如下:

《文韜》包括“文師”、“盈虛”、“國務”、“大禮”、“明傳”、“六守”、“守土”、“守國”、“上賢”、“舉賢”、“賞罰”、“兵道”等12篇,主要論述治國用人的政治方略,提出以“仁”為核心的政治理念。它指出,戰爭本乎道義,要想奪取戰爭的勝利,取得天下的統治權,就必須運用“文韜”,即通過政治收攬天下人心。收攬人心的關鍵在於愛民,在於按為君之道施政行事,處理好君臣關係,推行相應的內外政策和發展經濟。

《武韜》包括“發啟”、“文啟”、“文伐”、“順啟”、“三疑”等5篇,主要討論軍事戰略,主張在使用武力、進行戰爭的同時,還要采取“修德”、“安民”等政治手段爭取民心,瓦解敵人,加速其崩潰的進程,以盡可能小的代價,換取戰爭的勝利,實現“全勝不鬥,大兵無創”的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