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典
在《福布斯》對中華兵戰十大奇書排名中,《虎鈐經》同《孫子兵法》、《六韜》、《吳子兵法》、《司馬兵法》、《尉繚子》、《三略》、《唐李問對》、《太白陰經》、《百戰奇法》共同構成中華兵學燦爛文化。
《虎鈐經》由北宋許洞撰寫。“虎”為“虎符”,即“兵符”,“鈐”即“鎖鑰”,《虎鈐經》即為開啟兵符鎖鑰之書,掌兵權者應備之書。
《四庫總目提要》中對許洞及《虎鈐經》有這樣的評論:“洞字淵夫,吳興人。鹹平三年進士,為雄武軍推官,免歸。尋召試中書,改烏江縣簿。坐事變姓名,隱中條山。龔明之《中吳紀聞》謂,洞平生以文章自負,所著詩篇甚多,歐陽修嚐稱為俊逸之士者是也。是書卷首有洞進表及自序,大意謂《孫子兵法》奧而精,學者難於曉用。李筌《太白陰符》經論心術則秘而不言,談陰陽又散而不備。乃演孫、李之要,而撮天時人事之變,備舉其占有。凡六壬、遁甲、星辰、日月、風雲、氣候、風角、鳥情以及宣文設奠、醫藥之用、人馬相法,莫不具載。積四年書成,凡二百十篇,分二十卷,名曰《虎鈐經》。大都彙輯前人之說,而參以己意,惟第九卷所載飛鶚、長虹、重複、八卦四陣,及飛轅寨諸圖,為洞自創耳。其四陣統論自以為遠勝李筌所纂。其間亦多迂闊誕渺之說,不足見諸施行。然考《漢書·藝文誌》兵家者流,有兵權謀、兵形勢、陰陽諸類,凡七百餘篇。蓋古來有此專門之學,今《漢誌》所錄者久已亡佚,而洞獨能掇拾遺文,撰次成帙,不可謂非一家之言。錄而存之,亦足以備一說也。”
許洞,字淵夫,今江蘇吳縣人,出身於官僚家庭,自幼偏好武藝,練習射箭、擊刺等技巧,長大後折節勵學,精通《左傳》。宋真宗鹹平三年(公元1000年)中進士,出任雄武軍推官。稍後,因為到州府辦理事務,怒杖缺少禮儀的士卒,並致書責備知州馬知節,被馬知節視為狂狷不遜,加上他曾經挪用公款,被奏劾除名,遣返原籍。丟官回家後,他傾心於兵學研究,大約在1004年寫成《虎鈐經》,之後獻給朝廷,但並未得到重用。許洞懷才不遇,未能在朝廷供職,僅被任為均州參軍等職。
《虎鈐經》全書20卷,共210篇,主要發揮《孫子兵法》和《太白陰經》的觀點,內容十分豐富,幾乎涉及古代軍事的各個方麵。前十卷討論了戰爭的勝負、治軍、訓練、陣法、料敵、作戰的一般理論和各項具體戰術原則,以及記時、方位識別、金鼓旗號、人馬醫護等軍中實用的學問,價值較大;後十卷全為陰陽占侯,是古代軍隊中客觀存在的事物,是研究古代軍事思想史的重要資料。
《虎鈐經》以“上言人謀,中言地利,下言天時”為主旨,認為天、地、人三者的關係應是“先以人,次以地,次以天”,重視人在戰爭中的作用,要求將帥應“觀彼動靜”而靈活用兵,做到“以虛含變應敵”。盡管天時有吉凶,地形有險易,戰勢有利害,如能吉中見凶、凶中見吉,易中見險、險中見易,利中見害、害中見利,就能用兵盡其變。他還認為,要取勝須“以糧儲為本,謀略為器”。未戰之前要“先謀”:欲謀用兵,先謀安民;欲謀攻敵,先謀通糧;欲謀疏陳,先謀地利;欲謀勝敵,先謀人和;欲謀守據,先謀儲蓄;欲謀強兵,先謀賞罰等。既戰之後,一要善於“奪恃”:奪氣、奪隘、奪勇等;二要善於“襲虛”:以佯動、誘敵擊其虛;三要善於“任勢”:乘機擊敵懈怠,設伏擊敵不意,乘勝擴大戰果等。許洞還強調“逆用古法”,“利在變通之機”。
該書在體例上分類編排,按類闡述,所彙集的與軍事有關的天文、曆法、記時及識別方位等知識,為過去許多兵書所少有。此外,該書還彙集了不少陣法,並創造了諸如飛鶚、長虹等陣。
《虎鈐經》繼承和發展了《孫子兵法》中原始的軍事辯證法思想和李筌的唯物主義自然觀,詳細記載了古代各種軍事知識,是當時一部先進的軍事學著作,具有重要的軍事學術價值和軍事史料價值。與先秦兵書相比較,它理論色彩減弱,實用性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