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典
人們常說:“三十六計,走為上策”,這句話來自《南齊書·王敬則傳》。“三十六計”之說最早出於此書。
《三十六計》是一本兵家謀略,約成書於明清之際,作者已不可考。如今所見的《三十六計》注有“秘本兵法”字樣,是一部收錄兵家權謀的通俗讀物。
《三十六計》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其中每計名稱後的解說,均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已、虛實、主客等對立關係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三十六計·總說》中指出:“六六三十六,數中有術,術中有數。陰陽燮理,機在其中。機不可設,設則不中。”意思是,所謂“三十六計”,原是借太陰六六之數,表示權謀多端而已。客觀事物蘊涵著權謀,權謀要依據實際情況。認識事物內部的矛盾,就可以掌握和運用權謀。權謀不能單憑主觀想象,否則任何權謀都不可能成功。
全書權謀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和敗戰計,每套又分六計:勝戰計包括瞞天過海、圍魏救趙、借刀殺人、以逸待勞、趁火打劫、聲東擊西;敵戰計包括無中生有、暗度陳倉、隔岸觀火、笑裏藏刀、李代桃僵、順手牽羊;攻戰計包括打草驚蛇、借屍還魂、調虎離山、欲擒故縱、拋磚引玉、擒賊擒王;混戰計包括釜底抽薪、渾水摸魚、金蟬脫殼、關門捉賊、遠交近攻、假道伐虢;並戰計包括偷梁換柱、指桑罵槐、假癡不癲、上屋抽梯、樹上開花、反客為主;敗戰計包括美人計、空城計、反間計、苦肉計、連環計、走為上。共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中的權謀都有一定的出處,如,“圍魏救趙”出自戰國中期齊魏桂陵之戰,是由孫臏提出的攻其必救、殲其必退的戰法;“暗度陳倉”是漢高祖為奪關中而采取的以正麵佯動掩護進攻路線的作戰方法;“假道伐虢”出自春秋中期晉吞並虢、虞兩國的做法,是強者對付弱者,一舉兩得的計謀;“遠交近攻”是秦統一六國時,根據範雎的主張而製定的結交遠邦、攻取近鄰的外交方略;“以逸待勞”出自《孫子兵法·軍爭》,同“以近待遠”、“以飽待饑”合為掌握戰鬥主動性的三種有效手段;“反間計”出自《孫子兵法·用間》,與“鄉間”、“內間”、“死間”、“生間”合為常用的五種間諜活動方式;“李代桃僵”取自《樂府詩集·雞鳴篇》,“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旁,蟲來啃桃根,李樹代桃僵”,引申為以較小的代價來換取較大利益的應變手段;“擒賊擒王”出自杜甫《前出塞》第六首:“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以抓住要害來取勝。
《三十六計》即三十六條成語,這樣的編撰形式使得它的內容便於記憶,也很容易理解和借鑒。因此《三十六計》刊布之後就在民間廣泛流傳。
《三十六計》素有兵法、謀略奇書之稱,被古今中外許多軍事家廣泛研習和應用,在千變萬化的戰爭中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為後世留下一個個精彩絕倫的成功戰例。《三十六計》是一部軍事著作,但其蘊涵的深刻哲理在現代軍事、政治、經濟等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是曆代政治家、軍事家和商業巨子都潛心研究的著作之一。
《三十六計》中運用權術的謀略
原典
第1計 瞞天過海
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
[譯文]防備十分周到的,就容易鬆懈鬥誌,麻痹輕敵;平時看慣了的,往往不再懷疑了。秘密隱藏在暴露的事物裏,而不是和公開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開的往往蘊藏著非常機密的。
第2計 圍魏救趙
原典
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
[譯文]攻打集中的強敵,不如把它分散以後再分別攻打;主動出擊,不如後發製人。
第3計 借刀殺人
原典
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推演。
[譯文]敵方的情況已經明確,而盟友(泛指第三方力量)的態度還不穩定,要誘導盟友去消滅敵人,以保存自己的實力,善於運用“損”卦中關於“損上益下”的邏輯推理演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