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崗皮嶺村後,在很多個夜晚,王慶珂反複分析情況,最終決定從修整村部入手,逐步解決難題。他認為,人是最重要的因素,這個因素不行,隻是投錢送項目,可能會竹籃打水一場空。一個好的村兩委班子的帶頭作用太重要了,而要發揮出這種作用,就要讓村幹部找到存在感。首先,就得讓他們有個像樣的辦公場所。村部的改造,資金是最大問題。王慶珂多方協調,最終從盤山縣財政局和盤山縣公共服務中心籌集到了資金,對村部進行了三期改造:先是花7萬餘元整修了牆體,更換了窗戶;接下來,在冬天,花4萬餘元購置了辦公桌椅;今年7月27日,花近8萬元,完成了村部的標準化建設。村幹部如今已經形成了坐班製度。村婦女主任黃豔秋告訴記者:“村幹部這一年的上班時間,比過去7年都多。村幹部又開始學習了,中斷多年的‘三會一課’製度也開始正規化常態化了。”

村幹部的工作狀態漸入佳境,黨員的精神狀態也日漸高昂。不少村民說,現在就是不戴黨徽,也能一眼看出來誰是黨員。

這些變化,王慶珂看在眼裏,喜在心上。他知道,此時再協調資金幹大事,就不用擔心錢打水漂了。按照早先的情況,這種擔憂不無道理。就拿今春開始在村部前修的柏油馬路來說,一公裏造價40餘萬元,要是村幹部心思沒用在這,黨員也馬馬虎虎,導致最後工程質量不佳,那可真是既對不起村民,又對不起自己“化緣”的單位——盤錦市交通局啊。當然,事實本身讓人欣喜。從村幹部到黨員再到村民,大家拿出的都是“5+2”“白加黑”的拚命精神。7月,崗皮嶺村第一條柏油馬路高質量竣工。

路況的極大改善,讓村裏人和孫秀梅一樣感到激動和欣喜。幾位老黨員的責任意識空前增強,沒有更多勞作任務的他們,在路上來回走動,發現垃圾就打掃。村民的家園意識也覺醒了,他們主動在門前栽種花草,要為村子的美麗做一份貢獻。深層次改變了村民們思想狀態的,是村文化廣場。這個1300多平方米的廣場,原來是個臭水塘,是王慶珂充分利用打造美麗鄉村的政策,爭取資金建成的。隻要氣候適宜,音樂一響,晚上就能聚起一百多位前來跳廣場舞的村民。“打麻將的沒了,借著跳舞,大家交流也多了,人與人更近麵了。現在,真是村美人更美啊!”直惋惜“青春找不回”的孫秀梅動情地說道。

村美了,人美了,崗皮嶺村已經發生了可喜的變遷。但是王慶珂並沒有止步,繼續將目光投向了尋找致富項目。不久前,在村裏調研時,站在大棚前,他有了新的想法:“夏季大棚閑置挺可惜,能不能在棚溝裏養河蟹,增加收入呢?”陪同調研的盤山縣委副書記尹久輝聽後表示讚同,說願意聯係蟹苗,免費提供給村民。

寫到此處,腦海中一下子蹦出一首歌的名字——《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