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裏的“學生樂園”
特別策劃
作者:呂紅麗
家住雙台子區紅旗街道站北社區的徐雅雯每天8點鍾都會準時到社區的“學生樂園”報到,在這裏看書、做手工,和其他學生做遊戲,每天充實的生活讓她覺得暑假不再是“一個人的漫長時間”,而是“和小夥伴們在一起的快樂時光”。給予徐雅雯快樂時光的是站北社區利用職工書屋打造的“四點半課堂”,這也是社區黨委書記、主任裴建新的創新“書記項目”。
創新“書記項目”製度是盤錦市基層黨建五項責任製度之一,劃分為縣區、市直部門、鄉鎮街道黨組織書記3個層次。“雙台子區把這項活動延伸到了社區(村)一級,要求社區(村)級黨組織書記每年也要確定創新‘書記項目’。”雙台子區委組織部的工作人員張悅介紹說。
為了創新“書記項目”,裴建新很是花了一番心思。她在社區居民中進行了細致調研,圍繞群眾反映集中的問題確定了幾個選題,最後敲定了創辦“四點半課堂”這個項目。“我們社區和陽光小學距離隻有100多米,我每天都能看到沒有家長接的學生放學之後在路上玩耍打鬧,有的孩子因為無人看管隨意閑逛,甚至沉迷於網絡。”裴建新說。這幾年,社區內就曾出現過幾起學生放學後因無人照管而發生意外的事件。
雖然進行了充分宣傳,但在開辦之初,“四點半課堂”隻有三名學生來報名。“即使隻有一個學生,也要把‘四點半課堂’辦起來。等到居民看到實效的時候,就會理解和支持的。”裴建新鼓勵著身邊的工作人員。為了保證學生們的人身安全,“四點半課堂”每天都安排專人到學校門口接學生,課堂內安排兩到三名社區工作人員和誌願者負責輔導學生的作業,組織他們玩遊戲。“現在‘四點半課堂’裏有近20個孩子,大部分是進城務工人員和低保戶、困難戶的子女,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失管失教。我們開辦‘四點半課堂’,就是想實現學校教育的延伸,彌補父母因為工作繁忙所造成的教育空白。”裴建新說。
“四點半課堂”的老師由社區工作人員、黨員誌願者和附近學校的老師組成。陽光小學的副校長桑敏就是其中之一。隻要有時間,她就到社區為孩子們輔導功課,同時還以講故事、做遊戲等方式為孩子們進行心理輔導等成長方麵的健康教育。“四點半課堂”也吸引了社區居民的積極參與。宋詩涵是遼寧財貿大學的學生,放假之後主動到“四點半課堂”教孩子們畫畫。
陽光小學四年級的孫立新是最早加入“四點半課堂”的三個孩子之一。他的母親身有殘疾,靠一個小理發店維持母子倆的生活,每天起早貪晚忙碌的母親無法及時接孫立新放學。在“四點半課堂”呆了僅僅一個學期後,孫立新的成績就有了明顯提高。徐雅雯是陽光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也是“四點半課堂”的常駐生。她開心地說:“爸媽都是普通的打工者,下班晚,以前放學回家之後就是一個人寫作業,碰到不會的題也沒人問。現在可以請教社區的叔叔阿姨,一會兒就做完了。”
“四點半課堂”的創辦,最終得到了家長的認同。於金鳳在今年的母親節收到了女兒於洋送給她的一份禮物—— 一幅蠟筆畫,畫麵上是三口人的全家福,孩子用稚嫩的筆跡寫著:媽媽,我愛你!於金鳳在那一刻有種想哭的衝動。“後來孩子告訴我說,那天‘四點半課堂’的老師組織孩子們自己動手製作禮物,表達對媽媽的感恩之情。沒想到孩子在‘四點半課堂’學到了這麼多的東西。”說起孩子的變化,於金鳳更高興,“過去都是我每天追著她寫作業,現在在‘四點半課堂’就能完成,而且還能在這裏看課外書增長知識。”
如今,站北社區的“四點半課堂”並未僅僅局限於放學後的四點半到六點,而是延伸至寒暑假以及節假日。雙台子區的其他社區也陸續建起了“四點半課堂”,如長征社區把社區內的老黨員、老教師、老幹部、老模範吸收進來,組建了“四老誌願服務隊”,組織孩子們製作手工,舉行乒乓球、羽毛球比賽,參加撿拾垃圾等義務勞動,讓孩子們在娛樂和勞動中受到教育和鍛煉。
隨著這樣的社區“學生樂園”越來越多,孩子們的快樂也一定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