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人民的健康
振興遼寧
作者:李直
俗話說,有啥別有病。但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免不了有病,而且為了治病還要花掉不少錢。因此,如何加強醫療衛生服務,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有效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就成為百姓最直接最關切的一個重大問題。
近年來,我省衛生係統按照國家深化醫藥衛生體製改革的總體要求,以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為導向,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製,大力推進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進一步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製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城鄉居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
全民醫保體係更加健全
遼寧是最早試點建立社會保障製度的省份,多年來從城鎮職工到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險體係不斷健全,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目前,全省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三項基本醫保參保人數已達到4327萬人,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2014年,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人均政府補助標準比上年又提高40元,達到320元。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政策範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分別達到70%以上和75%左右,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待遇基本一致。特別是通過實施城鄉居民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製度,給眾多百姓帶來了福音。
我省從2013年3月1日起正式啟動了農村居民大病保險,具體辦法是從新農合基金中提取每人不低於15元的大病保險資金,並實行市級統籌。參保農民經新農合補償後,個人自付超過1萬元的部分,還可享受大病保險報銷50%的政策,且不設封頂線。農村居民大病保險現已覆蓋所有縣區,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全覆蓋,累計補償患者4.7萬人次,保險補償支出2.05億元,每人次平均獲得補償4355元。同時,通過實行新農合經辦機構與保險部門合署辦公、保險公司與定點醫療機構聯網,簡化了報銷手續和審批流程,實現了新農合與大病保險“一站式”同步即時結算。我省城鎮居民大病保險製度也於2014年1月全麵實施,保險費用不向個人收取,全部由醫保統籌基金支付,報銷比例提高至60%至70%,且取消了最高支付限額。目前,各市已全部出台符合自身實際的城鎮居民大病保險實施方案,參保人數達717.7萬人,籌集大病保險基金1.36億元。
為了方便城鄉居民轉診異地就醫,我省自2009年起啟動了省內異地就醫即時結算平台建設,於2011年投入運行。全省13個市醫保經辦機構和21家大型綜合醫院,完成了與省級平台對接,共有8600人次異地轉診轉院費用實現平台結算,費用總額2.1億元,初步實現了異地轉診轉院就醫即時結算。新農合已有28個統籌縣區實現了市級定點醫療機構出院即時結算,占統籌縣區總數的31%。隨著省衛生信息綜合服務平台硬件建設工作的全部完成,今年年底100%的市將與省級平台對接,50%以上統籌縣區與市級新農合平台對接,逐步擴大覆蓋麵,進一步實現便民惠民。
探索分級診療模式取得成效
我省的醫療資源總量相對充足,每千人口床位數和執業醫師數均位於全國前列,但醫療資源分布不平衡的矛盾比較突出。我們經常看到,有的醫院總是門庭若市,人滿為患;有的醫院卻是門庭冷落,患者屈指可數。全省三甲醫院就診人次每年都遞增10%,床位使用率為101%至104%之間,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診人次每年僅增長4%。由於優質醫療資源過於集中,基層衛生服務水平不高,本應由基層醫療機構承擔的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由大醫院承接,嚴重影響了優質醫療資源的效率發揮,也增加了患者的費用負擔。為了破解這些難題,我省衛生係統探索建立了基層首診、雙向轉診、分級診療的就醫新模式。
一是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積極探索緊密型醫聯體模式,充分發揮一批核心醫院的示範作用和管理、技術、人才優勢,組建醫院集團,加強上下聯動,最大限度提高幫扶效能,迅速提升了基層醫院水平。基層醫院通過認真分析外轉病人的結構,有針對性地提高當地外轉病人較多的科室醫療水平,留住了一些患者。省衛生主管部門在醫療服務綜合評價中,重點考核大型公立醫院履行社會責任、幫扶基層方麵的工作成效,並向社會公布排行榜,起到了引領醫院發展的作用。為了促進衛生人力資源和高層次人才向基層合理流動,對職稱晉升評審辦法進行了改革,實行分類晉升、傾斜基層、注重實踐、體現公平等措施,特別是全麵落實城市大醫院醫務人員晉升高級職稱前到基層服務半年的政策,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才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