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岩:讓孩子們翱翔在音樂的天空中
人物聚焦
作者:林瑞紅
編者按:“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教師,是一個神聖的字眼,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選擇做教師,選擇的是一種職業,選擇的也是一種責任和使命。在這支令人尊敬的教師隊伍中,共產黨員群體發揮著先鋒模範作用。他們傳承知識,塑造心靈,無怨無悔,一往情深,用奉獻書寫人生,把忠誠作為人生的答卷,為“人民教師”這一崇高的詞彙,注入了更為深厚的內涵。
本期“時代先鋒”欄目刊登我省教師隊伍中兩位基層共產黨員、人民教師的感人事跡,作為對第三十個教師節的獻禮,並在此向全省身處教育第一線的老師們道一聲:你們辛苦了!
“我知道 我一直有雙隱形的翅膀
帶我飛 給我希望
我終於看到 所有夢想都開花
追逐的年輕 歌聲多嘹亮
我終於翱翔 用心凝望不害怕
哪裏會有風 就飛多遠吧……”
這首《隱形的翅膀》歌曲唱出的是大連市沙河口區春柳小學音樂教師時岩的心聲。她希望自己就是這雙隱形的翅膀,帶給學生希望,帶領學生們在音樂的天空裏翱翔。
做仁愛之師,把愛的種子播撒在每一個孩子心上
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時岩用自己的方式叩響孩子們的心靈,尋求平凡崗位中的不平凡。在孩子們的心中,時岩嚴愛相濟,上課時激發興趣,訓練時和孩子們一起摸爬滾打;而課下,她是學生們的知心姐姐,孩子們會把心中的小秘密與她交流,會將自己的喜樂與她分享。每天晚上,時岩都會在自己的網站上、QQ上回複孩子們的留言,為孩子們的生活、學習提供一些幫助與指引。對於厭學、個性強的孩子,她總是想方設法與他們成為朋友,通過各種方式溝通交流,不僅使學生喜歡上音樂課,更能發掘出他們的音樂潛能,使其在各級各類的藝術節比賽中展現自己,收獲音樂帶來的自信。
春柳小學受周邊環境的影響,外來借讀的學生非常多,近80%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不論是家長素質還是家庭條件都相對較差,很大一部分學生是在“群養”“散養”的家庭模式中成長的,幾乎沒有孩子在校外接受藝術教育,這種現象在市內學校中是極為少見的。由於經濟狀況和家長觀念的原因,孩子們接受不到校園外更豐富、更專業的藝術熏陶,唯一的藝術學習途徑就是學校。作為音樂教師,時岩盡己所能,帶領孩子們走進音樂的殿堂,讓孩子們感受音樂的魅力。在很多人眼中,音樂課很“邊緣”,但時岩就是願意去研究音樂教學。她深知“親其師信其道”的含義,怎樣使孩子們喜歡上音樂課,用什麼方法發掘他們的音樂潛能,如何提升音樂能力與素養,時岩有著自己的一整套辦法。她組建起學校的舞蹈隊、民樂隊、合唱隊等藝術團隊,盡可能地讓孩子們都參與進來。在百人民樂團裏,時岩編寫樂曲,教孩子們彈奏各種樂器;在舞蹈隊裏,她編排舞蹈,安排學生們參加演出。為了讓買不起樂器的學生可以在學校練習,她自己動手修理了一大批舊樂器,收集不同類型的方便筷子為彈撥樂器製作合適的彈撥工具,從修理自行車的師傅那裏買來氣門芯膠皮,為揚琴更換琴槌……
為了圓孩子們的“音樂夢”,時岩傾盡了全部的心血和汗水。對舞蹈隊裏家庭困難的學生,她自己出錢給他們買訓練服;合唱隊的孩子沒有教材,她想辦法給孩子們複印。每一次的活動訓練,她都會備好涼開水讓孩子們喝。如果排練時間比較早,她給孩子們準備早飯;活動結束得晚,她親自送孩子們回家……有一次,時岩為孩子們爭取到在市廣電中心劇院表演舞蹈的機會,彩排中,孩子們深深地陶醉於專業的舞美效果中,卻流露出對陳舊演出服的失望之情。為了讓孩子們第二天能夠全身心地投入演出,時岩當晚四處奔走,買來了100多米長的特質亮片,動員全家人熬了一個通宵,把亮片縫到了每一件演出服上。次日,當看到孩子們帶著自信和喜悅,穿著閃閃發光的演出服在舞台上翩翩起舞時,已經熬紅了雙眼的時岩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孩子們在各級藝術比賽中脫穎而出的喜悅和家長的由衷信服,是對時岩最大的回報。
時岩把對教育事業和孩子們的愛盡可能地放大。每個學期,她都參加送教下鄉活動,到瓦房店、普蘭店、莊河等地進行音樂教學,舉辦音樂講座,把音樂課堂延伸到鄉鎮小學、農村小學,為孩子們送去高質量的音樂課。她為當地教師開講座、與當地鄉村小學的教師結對子,盡自己的微薄之力為農村地區藝術教育添磚加瓦。她通過沙河口區教育局建立了時岩個人網站,與各地的音樂教師、學生、家長進行交流對話。做仁愛之師,以美育人,時岩以自己的行動把愛的種子播撒在每個孩子的心頭。
將童心潤澤,讓孩子們演奏鋼琴的夢想變成現實
在時岩的努力和省、市、區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春柳小學爭取到了“電鋼琴進課堂”的實驗項目,成為遼寧省首批三所實驗學校之一,那些甚至沒有機會接觸過鋼琴的孩子們終於有機會在課堂上一圓自己的“鋼琴夢”了。時岩大膽地進行嚐試,改變傳統鋼琴的教學形式和內容,嚐試小組課、大課型等多種教學形式,采用兩人一組合作演奏的方法,發揮幫帶作用。時岩認為,鋼琴學習是音樂課堂教學內容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為整體的音樂教學服務,所以,她將鋼琴教程與音樂教材整合,用增加課時的方法分散學習的難點,減輕學習的壓力。她精心編製教材,把枯燥的鋼琴教學內容融入通行的音樂教材之中,通過不斷的磨合與修改,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電鋼琴課堂教學模式,得到省市教育部門的認可和同行的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