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利用新媒體推進廉政文化建設研究(1 / 2)

利用新媒體推進廉政文化建設研究

理論視野

作者:楊雪

在當今信息時代,新媒體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廉政文化道德教化作用和發揮對群眾廉政意識的正確引導,在全社會形成廉榮貪恥的氛圍,實現功能與路徑的有效統一,成為當前廉政文化建設亟須研究的重要課題。

近日,由遼寧省紀委監察廳主辦的全國第一家反腐倡廉網上展覽館——“清網”正式上線。“清網”在展覽的內容結構上與遼寧省反腐倡廉展覽館實體館保持一致,同時充分體現了網絡的互動特點,網民可上網推薦身邊的先進人物事跡,也可參與“廉政答題”“參觀體會”和“廉政寄語”等互動欄目和活動。“清網”將麵向全社會開啟廉潔教育的網絡課堂,是新形勢下利用新媒體推進廉政文化建設的典型示範。因此,在當今信息時代,新媒體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廉政文化道德教化作用和發揮對群眾廉政意識的正確引導,在全社會形成廉榮貪恥的氛圍,實現功能與路徑的有效統一,成為當前廉政文化建設亟須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新媒體時代下廉政文化

建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新媒體在廉政文化建設中優勢明顯。一是新媒體超時空的特點可以實現世界各國的信息資源共享,為了解國外廉政文化建設有效經驗提供途徑。廉政文化建設要善於兼收並蓄,既從傳統曆史文化中汲取營養,借鑒曆史上優秀的廉政文化資源,又要學習和借鑒他國廉政文化建設的思路和經驗,不斷豐富廉政文化建設理論。二是網絡、手機等新媒體具有信息交流雙向性的特點,信息反饋方便、迅速,可以有效調動大眾的積極參與,為廉政文化建設工作爭取群眾支持提供了新平台。三是新媒體信息的虛擬性以及傳播關係的虛擬性消除了普通民眾參與反腐倡廉建設的顧慮心理。舉報製度是反腐敗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由於製度方麵的原因往往給舉報者帶來不同程度的傷害和打擊,新媒體的出現方便群眾以匿名的方式多途徑舉報各種腐敗案件,極大地維護了舉報人的合法權益。四是新媒體融合了文本、圖片、聲音、影像等多媒體信息。借助新媒體開展廉政文化宣傳可以增強宣傳內容的感染力和說服力,讓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喜歡接受、樂於接受,潛移默化地受到廉政文化的教育和啟迪,並用這種文化規範指導自己的行為。五是部分政府部門與時俱進,通過建立網站、開啟微博宣傳廉政文化,使政府同社會民眾的溝通變得更加主動,為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廉政文化建設提供了便利渠道,形成良性互動,從而極大地降低了工作成本,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廉政文化建設

遭遇新媒體嚴峻挑戰

廉政文化建設遭遇新媒體嚴峻挑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一是超時空性帶來意識形態領域的侵蝕。新媒體利用互聯網和通信衛星擺脫了有線網絡的限製,真正實現了信息的全球化傳播。新媒體獨特的超時空性使得世界範圍內的思想交流更加頻繁,也帶來了意識形態領域的激烈鬥爭。二是個性化引發不實信息的發布。“新媒體的出現打破了傳統媒體時代政府、傳媒機構壟斷的傳播主體格局,極大突出了公民個體在傳播中的主體地位。新媒體用戶不再是單向地接受信息,而是可以自主生產傳播內容並傳遞信息,產生了所謂的自媒體。”這種形式的傳播給公民帶來了極大的權利和自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網絡謠言、惡意誹謗、侵犯他人隱私等負麵問題。三是參與性導致網絡輿情的引爆。由於新媒體具有大眾的廣泛參與性,新媒體的輿論格局變得日趨多元化。隨著多元利益的表達,網絡輿論並不能完全代表和反映民意。在利用網絡反腐的過程中,很多不理智的思想和行為往往會觸碰道德底線,甚至涉及到法律問題。四是新媒體內部競爭引發輿論導向問題。隨著新媒體的發展,新媒體內部之間的競爭也日益加劇。如部分網站為追求點擊率忽視了媒體的責任和使命,在報道腐敗問題時輿論導向不夠端正,將視角放在了腐敗分子的私生活等方麵,這不僅影響了媒體的可信度和權威性,也背離了網絡反腐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