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聯與人民群眾血肉相連
黨史風雲
作者:孫成德
東北抗日聯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支抗日武裝力量。麵對強大的日本侵略者,且沒有穩固的後方根據地和必要的給養,東北抗日聯軍的生存條件極其惡劣。然而,他們緊緊地依靠人民群眾,不怕犧牲,浴血奮戰,始終戰鬥在抗擊日寇的最前線。
把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寫在旗幟上
抗聯堅決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把抗日與工農群眾日常經濟政治鬥爭密切聯係起來,並把民族革命戰爭提高到土地革命階段,作為當時的中心任務。1937年7月,東北抗日聯軍入隊誓約書把愛護同胞人民作為誓約第二條內容,即:“我必定要愛護同胞人民,決不敢倚仗勢力,利用機會欺侮人民,或營私作弊。對於同胞婦女和勞苦兄弟,特別尊敬和保護他們。”這個誓約隻有三條,第一條講忠實抗日救國,第三條講遵守紀律,保守機密。由此可以看出,打擊敵人和保護人民是一致的,其目的就是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英勇抗擊日寇贏得群眾的支持
抗聯高舉抗日大旗,打擊日本侵略者。如抗聯第三路軍,僅在1939年即與敵人作戰40次,平均不到10天就要作戰一次。在這40次戰鬥中,我軍獲勝20次,擊斃敵人150人,俘虜敵人428人,繳獲各種槍支505支,而我軍僅有68名官兵英勇犧牲。據日本方麵公布的有關資料,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至1937年9月的六年中,日本關東軍在中國東北戰死及傷病者達17.82萬人。這些被擊斃擊傷的日本侵略者,就是抗聯及其他抗日武裝抗擊日寇的最好見證。
在日本侵略者的轟炸、屠殺及沉重的剝削壓迫下,廣大東北農村經濟完全破產,土地無法耕種,群眾生活極端困苦。但是在抗聯等抗日武裝活動的遊擊區域,農民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開始耕種土地,收獲糧食。在這些地方,許多地主跑了,農民耕種土地可以不交地租,也沒有土匪騷擾、搶劫,許多非遊擊區域的農民都願意搬到遊擊區去。抗聯堅決抗日,贏得了千百萬人民群眾的積極擁護和幫助。他們提供給養,站崗放哨,報告敵情,以至參軍參戰。日偽軍在掃蕩遊擊區域時,嚴刑拷打農民群眾,逼迫他們報告抗日隊伍的消息,但他們寧願被打死,也不吐露一點消息給敵人。抗聯第三路軍總指揮李兆麟同誌於1940年12月給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報告中說:“我們的政治影響已經爭取了黑龍江省廣大人民的信賴,初步建立了軍民合作關係,除了漢奸走狗之外,廣大人民都是擁護我們的,今年夏季我軍共遊擊了18縣,這些縣份的群眾都毫無二致地,自動地在各種不同形式下援助我們。”
自己種地解決糧食問題
抗聯在“一日飽暖,十日饑寒”的情況下與日寇作戰,生活條件異常艱苦。抗聯第二路軍從1936年至1940年犧牲和因公殉職的116人中,因病餓而死的就有10人。即使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抗聯部隊仍盡最大可能減少人民群眾的負擔,尤其是糧食上的負擔。在1937年之後,敵人對抗聯的封鎖越來越厲害,致使抗聯獲取所需的糧食和軍需品愈發困難。盡管這樣,抗聯也不向群眾攤派,而是采取自力更生、開荒種地的辦法來解決。1942年4月18日,抗聯第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同誌在給崔石泉、馮仲雲的信中指出:“春耕工作非常重要,請你們用各種教育說法,啟發大家自覺行動,提高積極性和熱忱,無論如何多種一些,千萬不可以延誤。”
在抗聯的部署下,各部隊在遊擊區內,選擇林子厚密的山邊地帶種植糧食和蔬菜,解決部隊的糧食等給養,還把一些糧食分給窮苦的群眾。抗聯部隊開展糧食生產,不僅解決了自身的大部分給養,而且進一步密切了我軍與人民群眾的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