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增加農村公共產品有效供給的思考(1 / 3)

增加農村公共產品有效供給的思考

人力資源

作者:汪翠芳

摘要:農村與城市之間由於實行兩套不同的公共產品供給體製,致使長期以來造成農村公共產品曆史性欠賬較多,供給嚴重不足。農村稅費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基層政府的財政狀況惡化,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數量和結構優化也勢必會產生進一步影響。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城鄉的二元體製也使城市的工業化與鄉村小農經濟逐漸出現了對峙局麵。為了能夠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和改善農村生產條件,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因此重新構建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著重探討增加農村公共產品有效供給的途徑。

關鍵詞:增加農村公共產品有效供給思考

一、農村公共產品的含義

公共產品不同於私人產品,它是指具有消費或使用上的非競爭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產品。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是公共產品的兩大最基本的特征。

公共產品包括在消費過程中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純公共產品,這種產品具有非分割性,不會因為一個人消費了該產品就會減少別人對它進行同樣的消費。在保持產品完整性的前提下,由眾多的消費者共同享用是它的消費特點,這樣的產品基本都是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既包括物質方麵的,也包括精神方麵的。如:地方性法律法規與政策、農村社會公共安全和環境保護、農業氣象以及社會保障救濟等。公共產品還包括通常稱之為準公共產品的混合產品。這樣的產品一般隻滿足公共產品兩個特性中的一個,當具有備其中一個特性時,另一個特性的表現則不充分。第一類是具有非排他性和不充分的非競爭性的公共產品。第二類是具有非競爭性特征,但非排他性不充分的準公共產品。如農村公路與電網等基礎設施、農村醫療衛生和教育等基本服務、以及農村社會保險等。戴維·H.羅森布魯姆用這樣一句話概括過這兩種公共產品,“公共產品或準公共產品的特性就是大家都可以拿來使用的,而隨著更多人的使用,它們是不會用盡或者完全消失的,例如防核設施和燈塔等。”

二、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存在問題

(一)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總量急需提高

我國供給總量不足體現在三個方麵:一是農民急需的生產性供給總量嚴重不足。農作物良種培育、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農產品供求信息預測等是農民急需的公共產品,正是這些公共產品的短缺使農業發展、農民致富嚴重受阻。二是關係農村民生的公共事業發展明顯滯後。根據調查顯示,占全國總人口80%的農民享受的教育經費支持隻相當於城鎮居民60%左右,占總人口60%的農民僅享用了全國20%的醫療衛生資源,90%左右的農民屬於無保障的自費群體。三是農村公用基礎設施建設嚴重落後。自上而下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製、公共信息的不對稱、鄉鎮財政收入的捉肘見襟、以及農民自身特質方麵的原因等,供給效率低下是現行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顯著特征。一方麵,農村居民急需的公共產品供給嚴重缺乏,關係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公共產品供給嚴重不足,但另一方麵,農村居民需求較少的公共產品供給出現過剩,甚至出現部分公共物品的提供損害農村居民的利益現象。有些建製村不通公路,有些鄉鎮不通瀝青、水泥路,甚至不通自來水。

(三)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製有待完善

不合理的決策機製偏離了農民生產生活的客觀實際,不稱職的決策者僅僅從自身、從主觀、從經驗出發作出決策,必然會導致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效率低下。有些地方政府沒有完全顧及農民的要求,在供給農村公共產品時過度追求形象工程,或者熱衷於投資見效快、周期短的公共項目,從而造成無效供給的膨脹。加之,由於農民自身文化素質局限,農村的教育機製不健全,農村科技發展機製存在阻礙,人才短缺和網絡信息宣傳不到位等等諸多原因,使得他們對所接受的公共產品失去辨別和爭取的能力。

還有,事多權小是農村公共產品的決策層同樣也麵臨的兩難處境。雖然為農民解決現實難題,提供農村可持續發展急需的公共產品,地方政府也很努力,可是受限於手中可利用的資源,往往也隻能是有心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