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城市之運(2 / 3)

客觀地講,葛洪濤在寧秀城市建設上的思路是非常正確的,也是非常有利於寧秀城市建設的長遠的。建寧秀河大橋並加固寧秀老城區下遊至安民鎮和太旺鎮沿途的寧秀河河堤,長遠地看,確實有利於寧秀城區的長遠發展,是一項百年之舉,但也因此使本來財政狀況就不好的寧秀背上了沉重的債務。僅寧秀河的幾個項目加上其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寧秀市政府就向銀行貸款幾十個億,到葛洪濤離開寧秀時,寧秀市向幾家銀行的貸款將近五百個億。寧秀市能夠抵押的資產基本上都抵押給了銀行。並且按照葛洪濤的思路,還要繼續爭取銀行的支持,繼續向銀行貸款。按葛洪濤提出來的觀點,這就是經營城市。就是將城市原有的資產變現,用來建設新的城市,從而實現城市資產的增殖,也使城市規模擴大。

寧秀全市每年的財政收入還不到二十個億,為了城市建設背上如此學生的債務,寧秀的幹部和群眾對葛洪濤的這種做法存在著極大的非議,認為葛洪濤不切實際,好大喜功,但葛洪濤並不把這些意見放在心上,反而認為是寧秀的幹部和群眾思想保守不解放,不適應時代發展新要求。

客觀上講,如果按照葛洪濤的思路繼續抓下去,寧秀的城市建設和城市麵貌肯定會發生非常大的變化。但葛洪濤隻在寧秀工作了不到兩年時間就離開了。葛洪濤離開寧秀後,雖然使寧秀可能再背上更多債務的問題化解了,但他提出的城市發展理念和思路也停滯了。接任的雲萬裏雖然非常小心地踩著他的決策與葛洪濤的決策之間的平衡木,但畢竟兩個人的從政理念和思路不可能完全一樣,雲萬裏也不可能完全踩著葛洪濤的路子走。

葛洪濤調走後,麵對葛洪濤在寧秀留下的攤子,接任市委書記職務的雲萬裏不得不認真思考自己的工作路子。雖然官場上有“新官不理舊事”的劣習,但那也是有一定前提條件的,並不是所有新官都能夠不理舊事。如果前任是很平淡地調走了,是犯了錯誤甚至犯了罪而下台了,那麼後任可以不理前任的舊事;但如果前任是被提拔了,並且剛好提拔為能夠管住自己的角色,那這個新官不僅得理舊事,而且還必須得把舊事理好。否則的話,這個後任要想任都不容易。

雲萬裏接任寧秀市委書記職務後,麵對葛洪濤已經擺下的城市建設框架和攤子,不得不揀起葛洪濤擱下的這副沉重擔子。但由於政府已經背負了巨大的債務,雲萬裏再要想從銀行去貸款來支撐葛洪濤擺下的攤子,已經很難了。雲萬裏就隻好零敲碎打地逐項收拾葛洪濤在任時已經開工的項目,盡可能地不讓葛洪濤擺下的攤子成為爛攤子。當然,這樣一來,雲萬裏也就顯得遠沒有葛洪濤那樣有能力和水平。由於有了參照,寧秀的不少幹部包括群眾在葛洪濤地位時不滿意,認為葛洪濤在寧秀擺了大攤子。現在不少人又對雲萬裏不滿意,認為雲萬裏的能力不夠,不能很好地擔負起建設寧秀、發展寧秀的重任。

實際上,並不是雲萬裏的能力不強,而是葛洪濤的光環遮住了雲萬裏的光芒,使其和葛洪濤相比顯得沒有能力。

雖然雲萬裏也想沿續葛洪濤的思路,將太旺鎮和安民鎮作為寧秀城區的發展重點,但巨大的債務已經使雲萬裏不可能象葛洪濤在位時那樣大手筆地上項目、搞建設了。

不過,葛洪濤的前期手筆,還是給寧秀帶來了一些希望,葛洪濤在寧秀時規劃上馬的一些項目,已經開始顯現出它的價值。在全國的房地產都呈直線上升趨勢的大背景下,寧秀城區的土地價格也直線上升。寧秀河大橋北橋頭的一塊地盤,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裏,地價已經從原來的幾十萬元一畝上升到了最高時達到四五百萬元一畝。城區內裏的地盤則更是半地難求,不要說有價無市(沒有土地可賣),就是有市(有土地可賣),麵對巨額的安置搬遷費,也難有商家下手。也因此,雲萬裏在任寧秀市委書記時,如何盡快擴大城區範圍,增加可供利用的城市土地,成為了雲萬裏深感頭痛的事。但新城區無法發展,老城區發展沒有空間,城市建設的速度在雲萬裏上任後不久就一下子降落到了冰點——除了葛洪濤聲在寧秀時開工的項目外,雲萬裏在任時基本上沒有城建項目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