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商業銀行的盈餘管理
管理縱橫
作者:王卉
【摘要】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國內外學者對盈餘管理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本文主要對商業銀行的盈餘管理進行分析,闡述了盈餘管理的概念、商業銀行盈餘管理的特殊性、動因和方法。
【關鍵詞】商業銀行盈餘管理動因分析
一、盈餘管理的概念
美國學者William K. Scott最早對盈餘管理做出定義,他指出盈餘管理是會計政策選擇具有經濟後果的一種具體表現。企業管理者通過自由選擇不同的會計政策,使得企業的價值最大化或者效用最大化。美國學者Schipper基於信息觀來看待盈餘管理,認為管理者對財務報告進行有目的的幹預和控製,來達到私人目的。目前會計學者對於盈餘管理的範圍有著更廣泛的理解。他們不僅包括了對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等財務報表所采用的會計政策和應計項目的控製,還包括對準則製定機構進行遊說以對公認的會計原則產生影響,進而對企業自身產生有利影響的行為。本文對盈餘管理的定義如下:企業的管理層在遵循公認會計原則的基礎上,采用專門的方法,通過對企業對外報告的會計收益進行控製和調整,以達到其相關利益主體利益最大化所采取的行為。如果盈餘管理的偏離度太大,為謀求主體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惜損害其他利益主體的利益,這種盈餘管理被稱為盈餘操控。
二、商業銀行盈餘管理的特殊性
由於經營業務及資產結構的特殊性,商業銀行與一般企業常用的盈餘管理方法有所不同。
(一)資產類別比例不同。
銀行的主要資產是貸款,比較一般企業其固定資產、存貨、長期股權投資等所占比例較小。因為針對不同類型的資產,會計準則有不同的資產減值準備計提規定,所以利用資產減值準備進行盈餘管理的具體方法有所區別。銀行其他類別的資產減值準備比貸款減值準備比例小。一般企業資產減值類盈餘管理方法選擇更為多樣和分散,較銀行相對隱蔽。比如一般企業可以通過長期股權投資成本法與權益法之間的變更來進行盈餘管理,而商業銀行長期股權投資受到監管機構的嚴格監管,投資規模很小,很難使用這種方法進行盈餘管理。
(二)可調節的應計利潤項目不同。
我國商業銀行還需遵守《金融企業會計製度》,商業銀行的貸款損失準備是一般企業沒有的應計利潤項目。一般企業可以通過改變費用支出的時點來調節成本費用支出。但是以利息支出為最主要支出的商業銀行是不能調節相關費用支出時點的,因商業銀行的存款合同屬要式合同,所以隻能按存款時間計提利息支出。
(三)接受嚴格的監管。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商業銀行在經濟體係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商業銀行的數目與規模不斷增加。和一般企業一樣,商業銀行以股東價值最大化為目的。但由於其具有高負債經營、債權人眾多、與社會公眾利益密切相關的特征,受到銀行監管法規和政府相關部門的嚴格監管。尤其在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後,國內外的監管機構更加強調商業銀行的穩健運營,對銀行的資本充足率、資產收益率、不良貸款拔備率都有十分嚴格的硬性指標。與一般企業相比,商業銀行為達到監管指標運用盈餘管理的動機較大。
三、商業銀行進行盈餘管理的動因分析
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盈餘管理有悖於財務信息質量特征,造成對外報表信息失真,影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盈餘管理之所以在世界各國廣泛存在,主要是因為下列原因:
(一)企業是一係列契約的組合。管理者升職可能與企業收益相關。當現實情景與契約的內容產生衝突時,就產生了契約摩擦。契約摩擦的存在導致管理者有動機進行盈餘管理。商業銀行的管理激勵機製一方麵使管理者的活動向股東的目標靠攏,一方麵使得管理層有動機采用盈餘管理獲得高的薪酬激勵。
(二)會計準則內盈餘管理存在空間。權責發生製在現有會計準則和製度中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它采用了預提、待攤、遞延、分配等方法,將各期間的收入與費用配比,這樣就產生了商業銀行可以進行盈餘管理的應計利潤項目。由於會計準則和製度的不完善,商業銀行管理者可以通過利用會計政策和會計方法選用上的靈活性,調整會計利潤,進而調整應納稅所得額,達到節約營運資金,提高企業盈利水平和改善財務狀況的目的。
(三)滿足監督管製的要求。部分規模較小的銀行為了滿足監管機構對不良貸款率、存貸比、資本充足率等監管指標的要求,有動機進行盈餘管理,以確保通過監管機構的審查。
四、商業銀行盈餘管理的方法
(一)通過計提貸款準備損失進行盈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