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試析商業銀行的盈餘管理(2 / 2)

貸款損失準備包括一般準備、專項準備和特種準備。一般準備是根據全部貸款餘額的一定比例計提的、用於彌補尚未識別的可能性損失的準備。專項準備是銀行根據《貸款風險分類指導原則》對貸款資產進行風險分類後,按照貸款損失程度計提的用於彌補專項損失的準備。銀行可根據貸款的風險程度和回收可能性合理確定專項準備的計提比例。特種準備由銀行根據不同類別(如國別、行業)貸款的特殊風險情況、風險損失概率及曆史經驗,自行確定按季計提比例。貸款損失準備由銀行總行統一計提。貸款損失準備計提的充分與否影響到銀行資本吸收損失的能力,同時由於其作為一項成本支出在稅前抵扣,影響銀行的當期的報告盈餘,是商業銀行進行盈餘管理的常用手段之一。多計提貸款損失準備便會減少當期收益,少計提則會增加當期收益。貸款損失準備如同“蓄水池”,商業銀行通過計提和衝銷這兩個“開關”調節存量、控製流量,以達到盈餘管理的目的。

(二)通過可控性應計項目進行盈餘管理。

商業銀行可以采取一係列手段調整可控性項目來進行盈餘管理。例如,改變貸款交易的時間能夠達到滿足監管要求的目的,通過貸款展期或借新還舊來調節貸款利息收入和貸款總額,將重大經營活動提前到本年度或者下一年度執行能增加或減少當期的淨利潤和現金流量,銀行的研究與開發費用的確認具有靈活性,通過調整能夠進行盈餘管理等等。

(三)通過衍生金融工具進行盈餘管理。

衍生金融工具是在原始金融工具例如股票、債券等地基礎上派生出來的,其價格形成能夠分割、轉移利率、彙率等風險,能起到投機獲利和套期保值的作用,並提高市場效率。衍生金融工具主要包括金融遠期合約、金融期貨、金融期權、金融互換等。財務報告中,新會計準則規定衍生金融工具應計入表內,並按照公允價值進行計量,使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可以為決策者提供真實客觀的決策信息,能增強會計信息的可靠性。但公允價值的取得是有條件的,當不存在相關的活躍市場時,公允價值的確定隻能采用估值技術,而估值大多依賴於個人的主觀判斷,這種情況下,商業銀行很可能運用估值技術來調整利潤。可見,雖然衍生金融工具移入資產負債表內,但對其按照公允價值進行確認和計量也還是存在一定的盈餘管理空間。

(四)通過投資調整當期盈餘。

商業銀行另一部分重要的資產是各項投資,包括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債券投資、中央銀行票據投資以及證券回購業務等。通過證券投資,可以調整當期盈餘。比如,在收益低於預期時,可以通過拋售一定量的債券增加盈餘。在各類投資中,短期投資在盈餘管理中能發揮更重要的作用。短期投資按取得時的實際成本(包括稅金、手續費等相關費用)計價。處置短期投資時,按其賬麵價值與實際取得的價款的差額,確認為當期投資收益。也就是說,當取得短期投資時,商業銀行以其成本入賬,取得時包含的未發放利息記入“應收利息”科目,並不作為投資收益。同樣,為了體現穩健性原則,在持有期間所獲得的利息也不計入投資收益,而將這部分利息收入衝抵投資成本。隻有在進行最終的處置時,才按照賬麵價值與實際取得的價款的差額確認為當期投資收益。這就為商業銀行管理者提供了盈餘管理的空間。當商業銀行當期盈餘低於市場預期時,商業銀行管理者便拋售手中持有的短期投資,從而增加收益,滿足市場預期。

(五)通過關聯方交易進行盈餘管理。

在我國,關聯方交易廣泛地存在於上市公司的日常經營活動中,上市公司與其控股股東之間進行的關聯交易更具有深刻的根源。關聯方之間發生轉移資源或義務的事項稱為關聯方交易,這種界定不考慮是否收取價款。關聯方交易能夠減少交易的管理成本、監督成本、信息成本,商業銀行也能利用關聯方交易能夠減少交易成本,實現利潤最大化。盡管財政部發布了關於關聯方之間出售資產的會計處理的相關規定,但商業銀行還是可以通過托管經營、使關聯交易非關聯化、費用分擔、擔保等關聯方交易方式進行盈餘管理。

(六)通過表外項目對盈餘進行調節。

現代商業銀行普遍使用表外金融產品,如銀行承兌彙票、保函、信用證、貸款承諾等。表外金融產品為商業銀行帶來了巨額收益,同時也潛伏著巨大的風險。由於其不在資產負債表中體現,因此商業銀行可能通過隱瞞對自身不利的表外項目進行盈餘管理。目前,表外項目日益受到國內外商業銀行監管者和投資者的關注。

參考文獻:

[1]約瑟夫·F.辛基.商業銀行財務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饒應富,徐超.商業銀行盈餘管理手段綜述[J].時代金融,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