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卓爾不群的文化巨匠(3)(2 / 3)

普利策在他的遺囑中將兩百萬美元捐贈給哥倫比亞大學,用以建立一所新聞學院,即哥倫比亞新聞學院。其中1/4用來設立鼓勵公共服務、公共道德、美國文學、促進教育的獎項或獎學金。之所以這樣做,普利策生前說:“我對新聞業的進步與提高深感興趣,因為我一生從事這個行業,把它看作是一個崇高的職業,一個因其對人民心靈和道德產生影響的具有無與倫比重要性的職業。我希望能夠協助吸引正直和能幹的年輕人加入這個行列,同時也幫助那些業已從事這個行業的人獲得最高水準的道德和智力培訓。”

普利策自己在攀登美國新聞業頂峰的過程中幾乎沒有得到任何幫助。他是一個靠自己奮鬥、艱苦創業而最終取得輝煌成就的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顛覆傳統人性理論的心理學巨擘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奧地利精神科、神經科醫生、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他首創了一套治療神經症的方法和理論,成為當代醫學模式的先驅。他開辟了潛意識心理學研究的新領域,開創了動力心理學、人格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的研究,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在人們眼中,他也是與馬克思、愛因斯坦並肩而立的猶太民族偉人之一。

1856年5月6日,弗洛伊德出生於奧地利摩拉給亞的小城鎮弗賴堡(現捷克的普賴博爾)的一個猶太籍商人家裏。

弗洛伊德的父親雅各布·弗洛伊德,在距維也納150英裏的弗賴堡從事羊毛紡織品的商業活動。弗洛伊德的母親瑪麗婭·內森遜是雅各布的第二個妻子,比丈夫年輕20歲。弗洛伊德是父親第二個家庭裏最大的孩子。他有兩個異母哥哥、兩個同胞弟弟和五個妹妹。1859年全家遷往萊比錫,1860年又搬到維也納,當時弗洛伊德4歲,在維也納一住,便是80個年頭。

弗洛伊德始終熱愛和尊敬他的母親。弗洛伊德說,母親在同兒子的關係中總是給予無限的滿足;這是最完全、最徹底地擺脫了人類的既愛又恨的矛盾心理的一種關係。有的研究者指出,弗洛伊德在他的回憶中有把母親過於理想化的傾向,正是以後他提出俄狄浦斯情結這一基本發現的基礎,也是弗洛伊德人格結構形成的動力。

父母從小就注意培養兒子自強不息反抗到底的猶太精神。母親在家裏隻講猶太人所講的“依他語”,而不是她家鄉的高地德語,這給弗洛伊德從小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入學前,弗洛伊德主要由父親進行教育,父親把研究猶太教法典《塔木德》獲得的知識和自己的生活經驗傳授給他。

弗洛伊德在《自傳》中自豪地寫道:“我的父母是猶太人,我自己至今仍然是個猶太人。”他說:“我經常感受到自己已經繼承了我們的先輩為保衛他們的神殿所必備的那種藐視一切的全部激情;因而,我可以為曆史上的那個時刻而心甘情願地獻出我的一生。”正是這種強勁的精神動力,使他在開拓人類精神分析的處女地中孤軍奮戰。

1865年,9歲大的弗洛伊德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文科中學。他連續7年獲得第一名。他在《自傳》中寫道:“我享有特別的待遇,幾乎從不用參加班裏的考試”。

1873年秋,弗洛伊德以優異的成績被保送到著名的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學習。這時他才17歲。在《自傳》中他寫道:“我體驗到一些明顯的失望。首先,我發現別人指望我該自認為低人一等,是個外人,因為我是猶太人。”“我在年輕時便不得不熟悉這種處於對立麵和在‘緊密團結的大多數人’的禁令之下的命運”。他覺得除了憤怒之外,隻有不斷奮鬥才能尋得一塊立身之地。

在大學學習期間,弗洛伊德是第一批選送到雅斯動物實驗站實習的優秀學生。他解剖了400多條鱔魚,第一次發表了關於鱔性腺結構的論文。

恩斯特·布呂克是維也納著名的生理學教授。弗洛伊德從大學一年級開始,有6年時間是在布呂克教授直接指導下進行神經生理學研究的,並完成了具有獨創性的科研課題,如《神經係統諸要素之構造》等。

1881年弗洛伊德以優異的成績獲得醫學博士學位。

1882年4月,弗洛伊德與一位出身於門第顯赫的猶太世家的姑娘瑪莎·伯奈斯結識,並於同年6月訂婚。當時她21歲,比弗洛伊德小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