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階段(20世紀10年代)出現分裂。在第二次國際精神分析大會上,弗洛伊德作了題為《精神分析療法今後展望》的演講並正式建立國際精神分析學會,在他的安排下,榮格任第一任主席。後來阿爾弗萊德·阿德勒因理論觀點分歧退出國際精神分析學會,另組自由精神分析學會,開創個體心理學。1913年在慕尼黑召開的第四次國際精神分析學會大會上,榮格極力反對弗洛伊德的觀點並於1914年也退出了學會,自立分析心理學大旗。本時期弗洛伊德主要發表了三個係列論著:一是精神分析運動的曆史,包括《精神分析引論》等;二是《壓抑》、《潛意識》、《有關移情的觀察報告》等12篇文章;三是《圖騰與禁忌》,書中用精神分析研究了原始道德和宗教。
第四個階段(20世紀20年代)成效卓著。隨著戰爭的結束,弗洛伊德事業走向了成熟期。他的醫療工作又興旺起來,寫作也更為勤奮;在學術上他對自己的學說進行了補充、修正,使精神分析由治療方法發展成闡述人類動機和人格的理論。從1920年到1925年出版的主要著作有:《超越快樂原則》、《自我和本我》、《壓抑、症狀和焦慮》、《群眾心理學和自我分析》等。這時,精神分析學說在世界各地已有了深遠的影響。1920年以後,僅美國就出版了200多部論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書。有人感慨道,十多年以前,有誰曾夢想過,今天的大學教授們會向男女學生講授弗洛伊德的理論。科學家依靠它,以探求本能的奧秘;教育家希望從中找到訓練年輕人的秘訣;小說家受到啟發,得以分析人物更複雜的內心世界。弗洛伊德曾兩次被提名諾貝爾獎候選人。對此,他說道:“我已經兩次看見諾貝爾獎從我麵前閃過,但我知道,這種官方的承認根本不適合我的生活方式。”
最後一個階段(20世紀30年代)成就輝煌。弗洛伊德帶著病痛堅持研究工作,迎來了事業上的高峰期。從1930到1939年間,他的主要代表作有《文明及其缺憾》和《精神分析引論新編》,後一本書是理解他思想體係的關鍵性著作。他還發表了《為什麼有戰爭?》和《摩西與一神教》。《一個幻覺的未來》是他的宗教觀的主要代表作。他去世的第二年,他一生的最後一部作品《精神分析綱要》問世。《精神分析綱要》對精神分析理論作了全麵而精辟的總結,具有獨特的價值。書中闡述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相繼發展而成的精神結構;具有根本性作用的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闡述了精神疾病的早期根源及其精神分析治療技術;揭示了精神世界與外部世界的關係。
除了心理學方麵的貢獻,弗洛伊德在文學方麵也有很深的造詣,發表了一係列對藝術家及作品中的人物進行精神分析的論文。如《戲劇中的精神變態人物》(1942)、《達·芬奇對童年時代的一次回憶》、《陀思妥耶夫斯基與弑父者》及分析莎士比亞等名人作品的論文若幹。1930年,法蘭克福市授予他歌德文學獎,以表彰他在開創文學研究新領域中的卓越貢獻。
弗洛伊德在其70壽辰之際,曾收到愛因斯坦等人的賀電;作家茨威格則在報紙上發表了祝辭。此時的弗洛伊德已譽滿全球。到他80大壽之日,他收到了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等191名作家、藝術家集體署名的禮狀,連續6個星期,發自世界各地的心理學家及各界人士的賀電賀信雪片似地飛來。雖然弗洛伊德因病未能出席,但慶祝會依然開得隆重而盛大。
但弗洛伊德的一生並非一帆風順,相反,他的一生經曆了不少慘痛的悲劇,這一次又一次的不幸使他受到沉重的精神打擊。1934年,因為政治原因,帶著猶太血統的精神分析家都紛紛逃離了德國。納粹侵入奧地利時,弗洛伊德全家未能躲過納粹黨徒的迫害。女兒被捕,4個妹妹被殺。1938年奧地利被並入德國版圖,弗洛伊德在多方救助下才離開奧地利,逃到了倫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