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要發展,員工的凝聚力非常重要,但凝聚力靠什麼形成?又要凝聚什麼人?單單靠高工資,高福利行嗎?不行。事實證明,靠高工資和高福利留下的員工大多不是最優秀的人,最優秀的人有更高層次的追求,這種追求隻能靠優質的企業文化賦予。具有優質文化的企業一定是一個前景廣闊、良性運行的企業,優秀的人才隻有在這樣的企業裏才大有用武之地,因此才能留住他們。這就是一些企業家通常所說的事業留人。具有優質文化的企業為什麼前景廣闊?因為它們的價值追求符合顧客的根本利益,符合人類進步的規律。
總之,構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既是人才,也是技術,而更重要的是其所特有的一種企業文化,並且是一種能凝聚人心的管理模式。因此,若想建立企業獨有的文化氛圍,必須從以下兩個方麵著手:一是硬性方麵。比如管理、製度,這是一個原則性的問題,任何人都不能夠逾越,都不能夠妥協,也不能夠通融。二是軟性方麵。比如在緊張有序和規範化的管理機製下,如何營造一個健康、和諧與文明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是企業增強自身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關鍵所在。換句通俗的話說,就是一個企業的管理要有人情味,要讓自己的員工有一種歸屬感和主人翁精神,要對自己的員工做到尊重、信任、關懷、教誨、激勵和約束,要讓他們不願意走才行。
“我們是一個家”這種和諧的有家庭溫暖感的企業文化,意味著員工努力為企業工作就像是為自己的家庭工作一樣。無可否認,這將充分地調動起員工們的工作積極性,並形成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和企業推動力,從而促進企業的快速發展。我們經常說,鬆下成功了,寶潔成功了,海爾成功了等等,然而我們是否知道,這些企業成功的背後卻都有著一個共同的原因,那就是強大且深入人心的企業文化這一助推器!海爾現象就是一個十分有力的文化致勝和企業不敗的例子,因為海爾始終都高揚著一麵鮮明而又富有特色的文化旗幟。
大家都知道,企業文化強調的是一種目標,一種溝通和認同。一個企業即便能夠用精美的紙張印製出自己公司的企業文化和企業理念,拿著這本小冊子,員工們也能夠對答如流,但是,如果沒有員工自覺地踐履企業文化精神,那結果又會怎樣呢?雖然,國內許多的企業基本上都有著自己文字形式上的企業文化,但事實上,這些企業的企業文化工作卻未都真正地做好。在他們那兒,企業文化隻不過是一紙空文,它們根本就沒有真正發揮出企業文化所應有的那種積極的推動作用。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致使企業文化沒能很好地發揮出它應有的優勢呢?答案是——缺乏員工們對於企業文化的一種認可、理解和執行。企業文化隻有得到了廣大員工的理解、接受並被時刻銘記於心,才能使員工們潛在的勞動積極性得以充分地發揮,這時候,企業文化才能夠真正地成為企業發展的一種動力和競爭力。
由於有效的企業文化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技術、資源和組織結構等要素,因此,發揮企業文化的影響力無疑是十分必要的。當然,企業文化絕對不是作秀,也不是一種標簽,更不是一種擺設和裝飾品。企業文化建設重在全員參與,它不僅要寫在紙上,而且還要寫在員工的心裏。總之,任何一件事情,隻有是你親身參與了,才會有責任感,“事不關己”才會“高高掛起”。企業要在員工參與的過程中,讓員工們充分體會到成就感、溫暖感和壓力感等不同的感受,然後,通過交流和融合,培養出他們的工作責任感和敬業的精神。
當然,在企業文化的建設中,企業領導人的思想和作風對於企業文化的形成可以說起到一種基礎作用。比如海爾集團的總裁張瑞敏,他首先主張和推行對員工進行人格上的引導,讓員工們認清海爾的發展目標和發展方向;其次主張用文化精神和特色來向員工與社會傳導海爾的價值導向;第三在企業管理中的哲理運用,即善於運用經營中的小事情來體現企業發展的大道理。張瑞敏認為,再高深的哲理如果不能還原為生活的事實,並對其加以指導,就不是真正有用的理論;第四是憂患意識;第五表現在用人機製上,力求從根本上保證企業文化的進取性,讓每一位職員都有一個適合的位子和自我發展的空間。
總之,企業文化就是一種資本,一種競爭力和一種品牌,企業文化更是企業出奇製勝的法寶。任何事物一旦賦予了文化的內涵,就有了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這也意味著一種不盡的財富。在當今社會和未來,隻有那些建立起以企業文化為依托的戰略性成功要素和地位的企業,才能夠取得長期的競爭優勢,並在競爭中不會遭到淘汰。正如TCL集團總裁李東生所言,哪一個企業能夠在企業文化建設方麵領先,哪一個企業就能夠建立起競爭優勢。總之,文化總是標誌著一個企業的視野和品位,一個企業如果沒有文化,尤其是沒有自身特色的企業文化,那它就好比是建造房子時,隻有磚、瓦、沙子,而沒有水泥(凝聚劑)一樣。總之,當企業的發展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時,為了能再上一層樓,再創新的輝煌,這個企業就必然要提高它的文化素質,隻有這樣,這個企業才會具有一種長久的生命力。